每日經濟新聞 2009-07-01 09:50:13
6月30日是傳統的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截止日,很多長期合約將在當日營業時間結束后失效。《金融時報》的文章稱,力拓前日再次威脅,如果6月30日不能達成協議,就將在現貨市場銷售鐵礦石。
但截至記者發稿時,雙方并未達成任何協議。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昨天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電話采訪時重申,“鋼協已經做好最壞打算,我們會堅持底線。”而世界鋼鐵動態高級分析師張長安表示,從7月1日開始,鐵礦石將進入暫無基準價的“后長協時代”。
對鋼企影響不大
“目前的局面對企業的影響根本就沒想像的那么嚴重。”我的鋼鐵網副總經理賈良群昨日輕松地表示,6月30日不是“末日”,能否達成長協也不影響鋼企的生產。
“至少目前沒感受到影響。”河北省一家大型鋼廠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是按照現貨價格進貨,此前的一段時間,現貨價格甚至比長協價還有優勢,公司現有的庫存礦石能夠保證3個月的正常生產。
另據知情人士介紹,雖然有不少鋼企的長協合同將于6月30日到期,但很多合同都有附加的續簽條款,“鋼企完全可以據此續約。”
本身就不享受長協待遇的中小鋼企對長協談判更不關注,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河北一家沒有鐵礦石進出口權的鋼企人士明確表示,“長協談判是鋼協和大企業的事,跟我們沒關系。相對長協談判來說,公司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現貨市場。”
而已經與三大礦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的山西新晉鋼一位人士則頗為自得,“我們也算未雨綢繆。”
“從去年8月份之后鋼廠就沒有執行長協價了。”賈良群說,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去年的長協價實際上在8月后已經終止,鋼企和礦山或者以現貨、或者以打折的方式進行礦石買賣。
充足的鐵礦石庫存也讓很多國內鋼鐵企業對談判并不著急。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我國合計進口鐵礦石24189萬噸,鐵礦石庫存已超1億噸,“這些庫存撐到8月不成問題。”賈良群說。
供需雙方仍在磋商
雖然分析人士都對供需雙方達成統一意見持悲觀態度,但雙方“仍在磋商”的訊號卻不時傳出。《金融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6月29日當晚,世界三大礦業巨頭一直在與中國鋼鐵制造商進行緊張的供應談判。
“毫無疑問,不論是礦山還是鋼鐵企業都希望能達成本年度的價格協議,但雙方的分析巨大,達成協議的可能性非常渺茫。”關注鐵礦石談判的外媒對此觀點幾乎一致。
在三大礦山分別與世界鋼鐵企業達成年度基準價之后,中鋼協一直秉持堅持底線的強硬立場,但在現貨市場價格急劇飆升的現實下,礦山企業也毫不退讓。
巴克萊資本的統計數據顯示,進入6月,運往中國的鐵礦石現貨價格已上漲約25%。6月29日,鐵礦石現貨價格升至4個月來的最高水平,達到每噸81.5美元,超過了礦山與日韓鋼廠達成下降33%的長協價。
“現貨價格上漲將使礦山在與中鋼協談判時的立場更加強硬。”賈良群表示。力拓方面也因此威脅稱,如果6月30日不能達成協議,就將在現貨市場銷售鐵礦石。實際上,力拓今年近半數的鐵礦石是以現貨銷售。
雖然如此,力拓和淡水河谷近來先后發出信號,明確表態仍然在與中方客戶進行談判,以平息市場上關于雙方談判已經破裂的臆測。
“礦山需要賣礦,中國需要礦石,雙方誰也離不開誰。”賈良群表示,業內人士普遍預計,“仍在磋商”將是未來一段時間里雙方共同的說辭。
雖然中鋼協與礦山都表態“仍在磋商”,但張長安表示,雙方立場差距極大,或許無法達成協議,維持數十年的年度鐵礦石指標定價系統可能就此終結,鐵礦石交易可能進入“后長協時代”。
而此前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單尚華曾明確表態,“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鐵礦石市場,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建立一個新的價格談判機制。”對此,市場預測中鋼協可能傾向半年定價或季度定價,但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單尚華并未表示認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