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3 02:31:49
每經記者 馬超彥 每經實習記者 蔡穎
周五(1月22日),由本報主辦的“信心與睿見——2010中國投資年會”在北京落幕。在這個論壇上,與會的政府官員、經濟學家和各大機構的投資專家們,針對今年的宏觀經濟形勢與資本市場進行了一場熱烈的探討,有些嘉賓的觀點甚至是針鋒相對的。觀點的交鋒,或許正反映出當前資本市場面臨的重重矛盾,經濟復蘇與通脹憂慮并行,信貸收縮與經濟結構調整必然會帶來陣痛……在種種復雜的現象背后,且看經濟大家們如何撥開迷霧、深度解析當前的市場。
每經記者 馬超彥
2010年宏觀經濟V型反轉態勢已經非常清晰,大部分經濟學家對今年的經濟走勢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但不可忽視的是通貨膨脹的到來。在此背景下,本次年會圓桌論壇2邀請了重陽投資首席合伙人李旭利、新華基金投資總監王衛東、南華期貨副總經理施振星、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國都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王明德五位嘉賓和主持人葉檀一起對此進行討論。
股市向好還是更需謹慎?
李大霄:我看好股市。第一,今年企業的業績應該是成長的,它會通過業績成長降低估值水平;第二,隨著市場的上揚,支撐業績的基礎是越來越牢固,而不是相反;第三,2010年是一個全流通的市場,全社會優質的資源會源源不斷地注入上市公司。
葉檀:是不是資本市場一個大發展時代要來了?
李大霄:應該說1664點播下的種子會給你帶來一個非常豐厚的回報,這是百年難遇的機會。我的觀點是1664點需要淡泊,2664點需要勇氣,3664點需要堅持。
王衛東:目前這個位置,3000點應該不是今年的高點,今年應該有投資機會,雖然不一定會非常大。大家都在說震蕩市,震蕩市就更有機會了。未來隨著整個宏觀經濟復蘇和增長,股市最終還是會選擇向上。
另外從現在的資產價格來看,股票價格是最低的,現在其他的資產價格,比如房價已經超過2007年了,油電水氣的價格也超過2007年,連菜價也超過2007年,所以未來股票的價格應該會反映資產價格。
李旭利:在股票市場,估值彈性一直比利潤的變動要大。估值的變動首先跟預期關聯,第二跟市場的利率關聯,市場的利率就是資產的價格。最近貨幣市場的利率明顯上升,所以我對估值比較擔憂。
還有一個問題,現在的市場估值便宜嗎?目前平均加權市盈率是27倍,但實際上股票價格的中位數是在60倍以上,就是有一半的股票市盈率在60倍以上。
王明德:主流上市公司估值還不算高。但20倍市盈率不見得是一個低的估值,估值是相對的。
股市更多反映的是對宏觀基本面的中長期預期。一季度的數據大家都知道很好,這是市場已經消化的預期。從更長期看,中國過去改革開放30年來,平均維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這在世界近代史上是沒有出現過的。
葉檀:您的意思是估值不高?
王明德:對,2008年以后,經濟兩位數高增長的趨勢從長期角度來看是不可持續的。銀行今年的業績應該非常好,但是我們要看2010年之后,中國經濟增長還是要靠投資來驅動。投資驅動就是要靠銀行貸款,銀行貸款的基礎是儲蓄的增量,現在儲蓄增量上行的速度已經減緩,但是貸款的速度還在不斷地擴大。初步估計,2012年前后,可能有60萬億~70萬億元的貸款規模,但儲蓄的規模現在可能約25萬億。這樣銀行創造貸款的能力就會迅速下降,中國維持靠貸款來投資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股指期貨如何影響股市?
施振星: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的推出不是一個價值的源泉,只是一個實現價值的方式,所以不會改變方向。短期的影響可以忽略。
資本市場現在屬于一個 “夾心層”,如果經濟好轉,會面臨退出的政策,這會導致資金流的改變,并導致證券市場下跌。但經濟又會長期看好,所以會從更低的位置上來。還有加息,我本人希望加息早點出現,因為加息意味著經濟向好。
葉檀:股指期貨推出后基金會怎么做?
王衛東:短期內市場肯定有波動,從全球來看,股指期貨推出之前,股價會上漲,推出之后多數會下跌。另外,股指期貨會讓將來漲的時候漲得更多,跌的時候跌得更厲害。
李旭利:對于股指期貨,我想私募基金是真正最早一批去參與和摸索的機構投資者,對沖基金肯定要使用這個工具的。
葉檀:股指期貨推出后,投資者究竟要不要碰?
李大霄:首先是投資的高手才可以碰;第二,財產要遠超50萬才能碰;第三,風險承受能力要正負一兩百萬的人才可以碰;第四,必須要有一個經驗、知識的積累;另外必須得通過一定的考試和測驗。
散戶投資者一定要慎重,股票市場穩定的盈利率是10%,期貨市場穩定的盈利率是2%。
王明德:我覺得期指是一個機構對沖風險的工具,個人來參與股指期貨和股指期貨本身設計的意圖是違背的。
施振星:大家對期貨都形成了一個高風險的概念,但我認為這種提法不是正確的。期貨之所以高風險,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杠桿。投資者可以參與,但是要注意杠桿。
警惕通脹 合理配置
葉檀:2010年最值得警惕的是什么?最值得投資的板塊是什么?
李旭利:最警惕的還是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非常快,無論是資本市場的利率還是房地產利率都會起來。
今年的機會更多的在企業里面。投資者應該尋找高成長的企業,高成長的企業總能跑贏市場。跟科技相關聯的、消費、醫藥,這些行業可以找到高成長性的企業。
王衛東:銀行、煤炭等很多市盈率十多倍的股票可以選擇。低估值未來肯定會帶來回報,而高估值的股票一旦下跌,會有很大的風險。
李大霄:第一H股,第二B股,第三封閉式基金,第四期貨,第五是A股。今年是結構性的機會和風險并存的一年。股票如果拿的時間稍微長一些,是經得起振蕩和考驗的人,最終他是會笑到最后的。
嘉賓觀點
曹鳳岐:今年股市肯定向好
每經實習記者 蔡穎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主任曹鳳岐教授一登場就掀起了一場小高潮。
曹鳳岐判斷,今年的股市肯定向好。首先是因為今年宏觀經濟情況向好;其次,今年中國經濟以調整結構為主。“我們需要更多的民營資本進來,靠什么?靠資本市場。”
今年7.5萬億的新增信貸目標不是個小數目,它預示著今年投資者將會有更多的投資機會。曹鳳岐說:“中國市場從來不缺資金,從來缺的是信心。”
曹鳳岐分析認為,發展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是2010年的重要任務。“繼續培育藍籌股市場,特別是還要發大盤藍籌股,這對平穩的市場或者整個市場的發展打造航空母艦很有好處。”他說,發展和完善創業板市場又可以為更多的自主創新、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投融資渠道。今年1月26日天津產權交易所就要掛牌了,要建立健全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系統(OTC),這預示著改善和推進面向法人的產權交易市場正在建設。
企業債券市場需要大力發展。曹鳳岐表示:“在國際成熟的資本市場上,發行企業債券是一個重要的融資手段。”比如美國的債券融資已經超過了股權融資,而中國這個市場一直沒有發展起來。其中存在問題,包括信用體系、管理體系。“今年我想在企業債、公司債的問題上,我們應該有很大的發展。這樣也會給更多的投資者提供一些投資的工具和投資渠道。”另外,私募股權基金市場陽光性也需要進一步強化。
資本市場制度和工具創新是今年需要堅持的。“出現金融危機之后,我們說美國金融創新過度了,出現了金融危機。不要拿中國和美國比,我們的金融創新是不足的,所以我們還要繼續創新。”除了商品期貨、大宗農產品、石油物資之外,今年推出融資融券的試點和開展股指期貨的業務,都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曹鳳岐認為,在金融危機的時候,推出股指期貨的國家和不推出股指期貨的國家,股市震蕩是不一樣的。美國道指跌了42%,而上證指數跌了72%。“發展股指期貨,對于平衡市場回避風險、發現價格、改變單邊股市是非常有好處的一件事。”
為此,曹鳳岐特別強調說:“融資融券業務和股指期貨業務,我們散戶、小投資者要慎之,因為這是一個零和游戲,我們散戶的資金也很少,經驗也很少,信息更不充分。”盡管我們猜測2010年股市或許有小幅震蕩,但總的來說會比去年走得好,“我本人從來不預測點位,這不應該是我做的事情。”曹鳳岐最后說,“我們炒的不是指數,而是股票。”
楊青麗:信心受挫 股指短線壓力大
每經記者 馬超彥
對于本周的下跌,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楊青麗表示,央行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市場產生了恐慌的情緒,“是非理性的,”加之目前市場估值已高,故產生下跌。
下跌之后存在著一定的反彈需求,以銀行為首的大盤股也充當了護盤的主力軍,從短線看,下周能否迎來一個轉機呢?
楊青麗認為,短線看市場的壓力依舊很大,因為1月份還未走完,本月下旬銀行信貸情況如何,針對銀行信貸的措施力度如何都具有不確定性,“一季度是關鍵,其緊縮措施力度較大。”所以短線來看股指上漲壓力不小,可能會進一步震蕩下跌。
“上半年由于緊縮的政策,市場下跌的壓力比較大。”楊青麗表示股市的下跌往往摻雜著一定程度上的非理性因素,即包括了認為流動性緊縮的因素,在非理性的作用下,市場下跌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情,“底部估計會是下跌15%~20%的水平,不過在理性因素業績的支撐下,股指下半年上漲的可能性較大,針對流動性的措施力度也是逐步遞減的。”
短期股市怎么走,主要看投資者如何理解當前的形勢和政策,當前指數連續下跌,盡管本身有著反彈的要求,不過是不是真正能夠反彈或者說走出一個行情,從近期市場的反應看,股市的信心還沒有恢復,盡管監管層表示要繼續執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是并沒有完全解除市場的疑慮。
股指短線調整壓力不小,那么在下跌的過程中應該配置哪些股票呢?“有一個參考指標,即前期上漲幅度小的股票。”楊青麗說,不過仍要謹慎,“個人投資者宜多看少動,回避或者是清倉為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