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連跌倒逼“石化雙雄”部分地區批發價每噸降百元
2010-05-20 01:29:38
每經記者 喻春來 發自北京
自5月11日起,國際原油價格再次連續下跌7日。截至5月17日收盤,三地原油變化率跌破+4%,國內調整成品油最高零售限價的理論窗口已經關閉。雖然,國內上調油價的預期破滅,中石化、中石油卻還在苦苦硬撐批發價。
昨日(1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成品油市場行情監測機構獲得的統計數據顯示,由于銷售量的疲軟,兩大公司在國內大部分地區的汽柴油批發成交價已經出現下滑,下滑幅度在100元/噸左右。分析人士認為,兩大石油巨頭人為的保價因素或將以失敗告終。
成品油上調條件破滅
截至5月18日三地原油加權均價變化率跌至2.99%。卓創資訊分析師陳晴認為,就目前國際市場的行情來看,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已經不可能,成品油上調價格的基本條件之一已經破滅。
自4月14日發改委上調國內成品油零售最高限價以來,三地原油變化率在短短幾個工作日內便已突破+4%,因此帶動國內兩大公司在4月底開始了全國范圍內的聯手推價。
“近期國際原油價格下行壓力仍顯較大,盤中跌破70美元也加劇了貿易商對后市的看空情緒。”卓創資訊分析師李倩說,“5月17日三地原油均價為74.48美元/桶,倘若后期維持這一價位,那么理論上最快6月3日三地原油變化率便可跌破-4%,屆時成品油下調窗口便可正式啟動。”
近期,國際油價已經跌至二月初的水平,為三個月來的最低價,但是國內成品油價格卻一直高居不下。
陳晴說:“目前國內柴油均價較二月初高出近600元/噸,汽油均價較二月初高出1200元/噸之多。”他認為,從往年數據分析看,柴油基本面差異價格約在200~300元/噸,目前柴油價格還有300元/噸的泡沫空間。
資源偏緊虧損嚴重成借口
為何兩巨頭苦撐批發價?陳晴稱,兩大公司和地方煉廠批發價堅挺不下的主要借口是資源偏緊和虧損嚴重。
受河南汽油質量門影響,中石化收緊外采量,其銷售公司的資源配置缺口顯露。再次,中石油東北煉廠受檢修和出口等影響,5月,北油南下資源減少,南方大部分地區中石油資源走緊。
陳晴介紹,目前市場上中石化的汽柴批發價格已經接近甚至低于中石化的大區調撥價,瀕臨虧損。“以往每到這個時候,中石化總是加大外采,以外采的低價資源平衡其銷售公司的內部虧損,不過現在收緊外采,銷售公司的虧損無法平衡。”因此,兩大巨頭仍舊力圖挺價穩市,而其下屬煉廠也打算“減產保價”,但是具體事項尚未得到核實。
部分地區連降多日
由于出貨疲軟,近期,中石化、中石油兩大公司部分地區汽柴油批發成交價已經出現下滑。
“國際油價跌成這樣市場已經撐不住了,這幾天跌了很多,18日比19日跌的還厲害。”卓創資訊分析師劉峰稱。
據監測,近期華北、華東、華南等地區汽柴價格開始回落,下滑幅度在100元/噸左右,部分地區下滑幅度甚至更大。
19日,北京中石化、中石油兩公司成品油批發價繼續松動,大訂單可一單一談。其中,中石化0#國標柴油7000元/噸,下調50元/噸;0#京標柴油報7650元/噸,大單成交價7400元/噸;93#京標汽油報8837元/噸,成交價8400元/噸;97#京標汽油報9354元/噸,成交價9200元/噸;龍禹0#柴油價格在6950元/噸。中石油93#京標汽油自提批發8250元/噸,97#京標汽油自提批發為9150元/噸,0#國標柴油7000元/噸,北京區域內配送加30元/噸,對外加50元/噸。
劉峰說,批發環節雖受兩大公司壟斷,但是價格比較市場化,當市場存在一系列利空因素時,批發價會率先反映出來。目前市場普遍看跌,批發賣不動,加上本月銷售任務完成壓力大,批發價自然會下跌。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市場分析人士也認為,5月下旬,賣方降價放量的可能性較大,需求因投機性購買減少而萎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