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中小板興旺說明證券市場得靠民企
2010-08-19 02:58:12
每經評論員 葉檀
中小板指數返回歷史高位,說明中國未來經濟的希望在中小板民營公司;價值投資與短期投機者擠入中小板,說明無論從炒作還是從未來的增長前景,中小板都是投資者的希望。
8月18日,深圳中小板指數為5964.66點,距離今年4月的高位只有一步之遙。從2008年10月28日以來,中小板頭也不回地走出了一輪上升行情。中小板指數自推出后就走出上升行情,在2008年1月15日到達6315.09點的高位,在不到3年時間里,漲幅高達532.36%。此后受金融危機影響掉頭向下,但到2008年10月開始反彈。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期上證指數與上證50在震蕩中徘徊。
任何一個市場大盤藍籌股都是定海神針,但中國證券市場的神針不再定海,反而成為吸納資金的天然針筒。而一直為人所詬病的不理性的中小板市場,一路不理性下去,在高位扶搖難下。
大盤股的折價是中國證券市場未能帶給普通投資人收益的重要原因,股市10年來帶給投資者的回報少得可憐。
我國的大型國有企業基本在上海市場上市,滬綜指與中小板指數因此成為大型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分屬區域,市場給予中小板指數以較高的預期,而在歷史低位徘徊的銀行等大盤股仍未受到青睞。
以安全邊際論,誰也不會認為目前購買低價的工行會有較大的風險,但問題在于,這樣的公司也不會帶來超額的回報。加上源源不斷推的再融資方案,以及排隊等待上市的城商行與農信社、改制之后的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人們難以相信以規模取勝的銀行能夠給投資者帶來驚喜。
大盤股存在數重折價。大盤股要承擔改革的成本,源源不斷的大盤股推向市場降低了大盤股的水位,在經濟轉型之前承擔的是改革成本,而在目前的經濟轉型期則要承擔社會成本上升的壓力。銀行業在上市前為國企改制承擔的成本表現在臺面上,不良貸款不堪重負,一些銀行處于實質上的破產境地。而在銀行改制上市后,為基建、地方、國企承擔的成本隱藏在水底,表面上銀行報表花團錦簇,但投資者總是擔心盈利與不良貸款率在地方政府負債、在風險極高的房地產市場面前不堪一擊。
更重要的是,國企的內部公司治理結構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雖然績效考核等讓人看到一絲希望,但關鍵的職業經理人制度、政企分開等方面很難讓人滿意。投資者當然不會把國資委的話當真,以為國企真的在保值增值過程中已經實現了市場化。
反面的例子就在眼前,被譽為新國企代表的中鋁在為避免上市公司被ST(A股市場退市風險警示)而奮斗。據媒體披露,在內部會議上,中鋁集團董事長熊維平給各單位下達的紅線目標稱之為生命線、生死線、高壓線?!爸挥袑崿F這個目標,我們才能確保中國鋁業下半年不虧損,確保實現全年盈利的指標。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中國鋁業就要進入上市公司的ST板塊?!倍@對于資金鏈極為緊張的中鋁,致命的是銀行授信與證券市場再融資都會受到嚴重挑戰。中鋁的多元化競爭、凌厲的擴張,短期內急劇擴大了總資產規模,但市場下行期間水面下的風險顯露無遺。諸如大型國企領導人削尖腦袋從政的新聞從未斷絕。
中小板指數上升,醞藏著極大的風險,追高未必合適。力量極大的民間游資在全流通與經濟轉型時期,無法撬動大盤,改為專攻中小板與創業板。在中小板,內幕交易、信披違規、資產轉移等層出不窮,相比而言,大盤藍籌股在這方面要規范得多。
人們依舊青睞中小板的原因絕不僅僅因為容易操縱,而是在許多中小板企業身上體現出野蠻成長年代的蓬勃活力,這一活力正是30年前中國經濟能在全球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民營企業家身上存在著種種不規范,卻不存在根本性的制度折價因素,企業不會成為制度性的輸血管道,而企業家與企業之間也不存在錯誤的激勵機制。如果有一天,中小板與創業板大部分成為權貴的利益輸送渠道,中小板的大跌之日也就到來,中國經濟將失去最亮的亮點。
中小板受出口下降影響,受經濟轉型影響,受獲利回吐影響,會下挫,會震蕩,但在低位不會持久,這是與大盤股最明顯的不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