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熱公司

每經網首頁 > 熱公司 > 正文

個人、企業可“網購”碳匯未來具交易潛質

2011-01-19 01:58:02

每經記者  何珺  發自北京

        盡管碳匯交易的標準和規則目前在我國仍是未知數,但企業和個人即日起已經能在網上購買“碳匯”,并且買到的“碳匯”還具備交易的潛質。

        1月18日,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在國家林業局發布了成立半年來的募資等各項工作情況,從2010年7月成立至2010年12月底,僅半年時間已募資9680萬元,并成立了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蔣有緒領銜的中國首家碳匯研究院。

        原林業部副部長、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理事長劉于鶴在會上介紹說,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是我國首家以增匯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為目的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核心業務即應對氣候變化。

        據介紹,目前個人和企業都可通過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用網上支付、電話等多種方式購買碳匯,購買者將會獲得購買憑證、造林地點等信息。

        “通俗地說,就是企業和個人通過基金會‘購買碳匯’,基金會用這筆資金去造林,農民通過參與造林增加就業機會,在實現工業反哺農業的同時,增加森林碳匯量。”原國家林業局造林司副司長、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李怒云表示。

        北京市碳匯管理辦公室主任王小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通過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北京市去年推行了購買60元錢的“碳匯”履行義務植樹的盡責方式,而60元的“碳匯”相當于植3棵樹。

        李怒云表示,所謂“買碳匯”其實買到的是生態服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碳信用指標,而木材的生物量則歸屬于種樹的農民或國家(公益林部分),從而促進農民增收。“我希望購買的‘碳匯’可以上市交易,國際上這個市場已經很熱鬧了,但前提是,要有清晰的產權和相關交易標準等政策。”

        雖然這個前提眼下在我國并不具備,購買碳匯只是一種公益捐贈,買到的“碳匯”只能“自留”或作為饋贈的時髦禮物,但北京大學教授徐晉濤指出,“由于建立了與國際接軌并結合中國實際的‘碳匯’技術標準體系,據此產生的‘碳匯’具有真正的額外性,因此在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購買的‘碳匯’具備了交易的潛質。”

        他還表示,在提到氣候談判、低碳經濟時,談論往往集中在工業或能源等方面,而忽略了林業(增匯減排),而這恰恰是最有潛力、相對更容易取得進展的領域,在減排壓力下,國家尤其應該重視林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香蕉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72 | 久久五月丁香激情综合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乱码在线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