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3 02:01:45
“新的一年來了,希望今年的生意能夠好做一些。去年各種成本的上漲和匯率的波動,實在讓我們這些做生意的有些吃不消。”
每經記者 陳時俊 發自浙江義烏
2月14日,兔年正月十二,是坐落在義烏市繁華商區的小商品市場節后開張的第一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市場中穿行發現,交錯密布的店鋪中,店主們似乎都已進入了新一年的“戰斗狀態”,重新整理陳列品、布置貨柜,忙碌一片。
“新的一年來了,希望今年的生意能夠好做一些。去年各種成本的上漲和匯率的波動,實在讓我們這些做生意的有些吃不消。”一位出口銷售工藝禮品的店主告訴記者,自去年開始,隨著原材料漲價、用工荒、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不斷提高,“作為商戶,我們對其中的壓力感受很直接”。
據了解,在企業的積極應對下,目前義烏小商品市場總體的訂單量基本與此前持平。
一變:鼓勵電匯結算規避匯率波動
“目前對義烏小商品外貿出口方面,影響最大的因素肯定是人民幣近期的波動。每天經手的外貿單子都令我們感覺到這其中的壓力。”義烏市諾門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小波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我們外貿公司的影響最直接的就是體現在利潤攤薄了。最嚴重時,利潤降幅可達10%。”
吳經理告訴記者,他們這家外貿公司主營義烏小商品出口業務已經超過十個年頭,對各種國際宏觀因素“波及”出口形勢深有感觸。“我們公司主要出口義烏市場上的五金用品、日用百貨商品,如相框以及裝飾品等。據我了解,義烏小商品城中將近八成貨物都是出口至海外市場,只有兩成是內銷。雖然近期訂單量并未出現明顯減少,但是人民幣的匯率波動還是最終直接影響著交易雙方的收益。”
吳經理解釋道,目前義烏出口到海外基本都是通過寧波港,在這些出口訂單中,結算方式主要以L/C(信用證)和T/T(電匯)為主,其中T/T(電匯)相對更多。
“在人民幣不斷走高的大趨勢下,現階段我們會更鼓勵客戶使用電匯結算貨款而非信用證,因為信用證屬于銀行擔保的支付方式,貨款有時需要在銀行方面押半個月,在此期間匯率波動所帶來的損失就需要由我們承擔。”
不過,義烏出口商希望調整結算方式,從而規避潛在匯率風險的打算也存在著一些現實操作的障礙。
“在我們義烏小商品出口的國家中,有些國家會對支付方式有硬性規定,比如孟加拉國、約旦等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本身海關關稅較高,且那些國家進出口貿易政策中明確規定必須使用信用證結算,這時我們規避匯率風險的手段就失去效果了”,吳經理坦言。“一般而言,現在歐美地區的客戶都比較少用信用證,更多使用信用證的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客戶。”
不僅如此,為應對匯率波動帶來的影響,不少義烏當地的外貿公司常會在與客戶還盤報價時適當“報高”,以保證利潤不會“縮水”。
“總的來說,現在不少做義烏小商品出口的外貿公司都已經對利率波動有所準備,損失也就比年前好許多了”,吳經理說。
二變:提價緩解成本壓力
在匯率之外,與幾乎所有義烏的同行一樣,專營塑膠制品的商戶蔣芹妃對持續攀升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抱怨連連。
上海吉龍塑膠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蔣芹妃的店鋪位于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一個不足十平方米的小空間中。除了分門別類陳列出來的貨物樣品外,就剩下一桌一椅、一臺電腦、一部電話、一疊名片,以及企業名牌證書。
“目前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出口困難,對我們公司的影響并不太大。但由于我們產品制造的原材料主要來自于石油的衍生品,去年8~9月份油價大幅上漲后,我們面臨的成本壓力就會比較大”,蔣芹妃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原材料成本的上漲,直接導致了我們在去年10月份選擇將經營的產品價格上調15%~20%。”
“公司已經開了4年左右,產品出口和內銷的比例大致在七比三,出口占到七成。常規出口的產品都存放在義烏租用的倉庫中,倉庫面積有兩三千平方米,因此一般不是特別緊急的貨物都可以直接從義烏發出。”據了解,像上海吉龍塑膠制品有限公司這樣“他地生產、義烏洽談、寧波出口”的模式在義烏小商品出口中比比皆是。
蔣芹妃表示,其所在公司的產品價格相對義烏其他小作坊來說更高,主要以質量吸引客源。而對于更多尚未形成較大規模、以低價跑量的小作坊而言,各種成本的瘋漲似乎更加“難以承受”。
“我們的工廠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地區,享受有上海地區的相關國家補貼,因此在成本控制上會更有優勢。而在大多數上海地區以外的出口城市,則很難享受到這個補貼”,蔣芹妃指出,以他們公司為例,一般每年的年銷售額在五六百萬元,玩具行業的利潤率一般只有8%~10%,“加之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租金并不便宜,像我們這個店鋪面積只有9平方米,一年一交的租金就要超過30萬元,”蔣芹妃坦言。
“此外,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外貿業務大多由專門的外貿公司與外商進行聯系,這其中大部分利潤是由外貿公司賺取。我們也想過自己來聯系業務,但如果公司自己承擔與外商聯系的全部事宜,這當中的難度和專人操作成本也確實比較大。”
兔年春節后,浙江省各個主要城市均爆出“用工荒”的尷尬處境,企業不得不提薪留人。據悉,2011年浙江省普工的平均工資達到了2000多元,較去年同期上漲了近17%。盡管如此,企業用工缺口仍然很大,用工成本也水漲船高。據義烏當地媒體此前的報道,“義烏來料加工業務已輻射到河南、安徽、遼寧、內蒙古等25個省(自治區),去年一年義烏市場經營戶便發放加工費50億元。”
“近年‘用工荒’導致的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對義烏小商品出口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這些成本的上升更多的是轉嫁到生產型企業身上,對于外貿公司這樣的采購型企業的影響則較小”,吳經理說,“這當中還包括出口運輸中必須打交道的燃油成本上升。”
三變:提升品質跨越審批門檻
除卻各種成本迅速上漲和匯率風險的加大,近幾年來不斷向全世界各地播撒“MADEINCHINA”字樣的中國義烏小商品,正面臨著日益嚴格的出口審核標準,以低價走量的義烏作坊式產品受影響頗大。
“最近幾年,對于小商品出口的審查是一年甚于一年。比如前年我們的貨物出口到西班牙并不需要任何特殊證書,便可出關放行。而現在必須提供CE證書方可 (歐盟CE認證,即涉及安全、健康、環保的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通行證)。這當中就是對出口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出口產品的把關也更加嚴苛”,蔣芹妃直言,“這尤其對那些成本壓縮至很低的小作坊影響很大,很難生存。”
蔣芹妃表示,對于義烏小商品市場中規模較大的企業,國家和當地政府會有相應政策的支持,小企業則必須面對成本和出口審批兩頭壓力。
對于“出口過關”的壓力,吳經理也深有同感。“義烏小商品市場同類產品的質量好壞差別很大,大小廠的銷量比例大致在三比七,因此出口的方向和難度也有所區別。我們公司經手出口的飾品類產品此前并不需要太多出口審查,而從2011年起,飾品類商品凡要出口就必須通過 ‘三檢’。”據悉,吳經理口中的“三檢”即是由相關檢驗檢疫局對出口貨物進行的商檢、衛檢、動植檢三項檢查。
“審查更加嚴格,大廠的優勢是能借此更好地打開更重質量的歐美市場,這塊市場是小作坊很難染指的。與此同時,小作坊的出口方向也出現了變化。義烏出口小商品的小企業轉型能力較之大廠更快,能夠更好地根據市場需求做出改變。比如去年圍巾的銷量非常好,原本那些做皮帶生意的廠家便紛紛做起了圍巾出口。”吳經理指出。
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義烏小商品市場總體的訂單量基本與此前持平,甚至還是略微向上走的,尤其是對那些南美洲和非洲國家等欠發達的地區,中國商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力非常明顯,比如孟加拉國當地人民日用品中,有超過95%都是來自中國。”
不過,這位內部人士也指出,在一些落后國家訂單量上升的同時,歐美國家地區的訂單量則有所萎縮,這當中主要是由于經濟危機的持續影響,使得當地產品的需求量變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