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1-05-20 08:51:04
每經網5月20日上海電(每經記者 陳時俊) 5月初,我國藥品流通行業"十二五"規劃綱要正式公布,綱要中除了引人關注的"到2015年要形成1-3家年銷售額過千億元的全國性大型醫藥商業集團"的計劃外,在醫藥流通環節加強利用先進信息技術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國家商務部信息化司副司長聶林海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醫藥行業的信息化,對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12年,醫藥電子商務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178億元。"目前醫藥電子商務行業內尚未出現年銷售過億元企業,我們面臨很多機會和挑戰。"
有業內人士在關注成本能否真正降低的同時也大膽預測,醫藥流通"網上走"或在未來成為主流形態。對此,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王錦霞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傳統的藥品配送還是最為基礎的一環,沒有物流的支持,電子商務只是信息服務而已。隨著電子支付技術的安全性以及企業方誠信道德以及相關法規的健全,未來將有一大批醫藥流通領域B2B的企業出現。然后目前這樣的企業還不會很多,因為現階段我們還處于探索的過程。"
醫藥流通"網上走"或成未來趨勢
據聶林海副司長介紹,目前全國許多省、市都在積極推進醫藥電子商務采購平臺建設,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資格許可的企業一共有50多家,其中B2B企業20多家。對于這些探索中的醫藥流通B2B企業,在相關技術層面,中科院金融科技中心首席科學家兼副主任劉世平博士曾對媒體表示,目前我國發展第三方藥品電子商務平臺從技術上講已非常成熟。一旦第三方藥品交易平臺搭建起來,能夠將藥品的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有效聯系起來,完善藥品從生產到銷售,再到追蹤完整的數據鏈和信息鏈。
而對于不斷"摸著石頭過河"的醫藥流通電子商務模式,近日,取得湖南首個B2B"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牌照的湖南商康醫藥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裁周求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第一代醫藥B2B電子商務平臺只是單純提供交易信息;而第二代則能夠為醫藥制造企業和零售終端提供端到端的一站式醫藥電子商務服務。
"無論是在B2B還是在B2C中,對于企業B這一方來講最大的意義就是無需再重復建設。因此,第三方藥品電子商務平臺能為單個企業節省很大部分的技術性投資",劉世平說。
醫藥流通的新興模式能否確實減少各項成本從而真正落實到藥價的實惠,周求華解釋道:"以往的醫藥流通模式中間環節太多。這中間層層環節,藥品被加價。現在有了全新流通模式,便可以做到鄉(鎮)村一級的衛生院、診所、零售藥店登陸相關B2B網站,從品牌藥廠直接進藥"。
"我們公司所希望探索的模式,是使醫藥批發渠道扁平化,降低其進貨成本,實現醫藥零售終端與醫藥廠家直接對接",周求華表示。
王錦霞也明確指出:"在醫藥流通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醫藥流通行業的發展趨勢已變得基本明朗:一是以第三方醫藥電子交易市場為代表的交易電子化,二是以第三方醫藥物流為代表的物流專業化。"
"不過目前平均來說,我們平均每個省還不到一家這樣的企業。作為首批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的北京金象也只有不到三年的相關經驗,國內這個領域還在摸索",王錦霞說。
藥品電子商務安全"命門"如何守?
電子商務對于醫藥流通領域雖然還屬于新模式,但在現今食品、保健品領域已早有嘗試。而作為雙刃劍的不利面,網上通路銷售、批發的藥品和保健品的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卻屢屢"捅出簍子"。此前諸如卓越亞馬遜等網站違規銷售藥品的情況就曾多次被媒體報道。
對此,聶林海表示,無論是B2B還是B2C模式,目前遭遇到的產品質量擔憂其實并非模式的問題,而是經營者的問題。商務部也正在起草一份方案,以期通過這種長效機制保護知識產權。
"無論是電子商務還是現代物流,無非都是關乎'服務'兩個字",聶林海指出。
對于網上流通的這些藥物質量如何真正有效杜絕違規宣傳和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王錦霞表示,這些問題其實并不是網上流通環節的問題,而應從生產環節這個源頭就牢牢把關。
也有另一種聲音表示,既然作為第三方,就不應直接從事藥品或者其他健康產品的經營、儲存和配送活動,而應僅通過網上這個平臺將消費者需求信息傳遞給藥品經營企業,從而收取一定的中介費用。
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唐民皓此前曾對外表示:"對消費者而言,能通過這種模式,獲得更多的醫藥信息,使個人消費者以更快捷的方式,更低廉的價格,獲得所需藥品。對藥監部門而言,管理更加集中,能更好地監督網上交易藥品的行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