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7 01:22:27
“這里的市場太大。”每次來到中國,彭博董事長高逸雅(PeterT.Grauer)的腦海中總會不時蹦出這樣的想法。
大約30年前,高逸雅職業生涯的前任、美國傳奇式人物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R.Bloomberg)在紐約,用上一個東家支付的補償金,創立了一家用新技術為金融機構提供資訊服務的公司,命名為創新市場系統公司——這家公司即為后來彭博有限合伙公司(BloombergL.P.)的前身。隨后,僅用22年的時間,彭博在金融數據市場的銷售收入,超越了具有150年歷史、世界最大的資訊公司路透集團。
在這時,高逸雅接替布隆伯格走馬上任。然而,在最近兩年中,由于金融市場的大規模變革,彭博終端的銷售遭遇了公司創建28年以來的最大威脅:它的最大客戶群金融行業在經濟危機中受到重創,部分用戶選擇在合同到期后不再續簽。彭博的終端用戶數量在2008年達到頂峰后,于2009年下滑了2.4%。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高逸雅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近年來一直是彭博社重點發展的市場。不光過去和現在,乃至未來,我們仍將重視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這一點,將成為彭博社對抗其他競爭對手的最重要砝碼之一。”
加碼中國市場4月14日,彭博對外宣布,拓展后的上海辦公室全新開幕,“以提供更多樣、更優質的新聞服務、客戶支持以及區域定制服務。”
“過去15個月,我們新聞報道領域的工作人員增加了一倍。”高逸雅說,“我們可以承諾,彭博社在中國的業務及拓展力度會持續增加。我們會更加重視關于中國經濟和財經的新聞報道,并不斷拓展以滿足中國客戶對財經信息的需求。”
當然,圈內人都知道,公司的擴張還有一個大背景:去年10月,在進入中國市場15年后,彭博開始了它本地化的第一步,即推出中文信息服務,這是彭博終端第一次為中國地區的客戶提供綜合的中文信息系統。不過,彭博這一舉措也遭人詬病:畢竟推出的中文信息服務只是簡單地將英文信息譯為中文,并未直接推出中文新聞,而彭博暫時沒有推出中文網站的計劃。
對此,高逸雅表示,彭博的報道內容目前已有全新的增加——外匯期權和跨貨幣利率互換。對信息內容上的本土添加,高逸雅說:“比如,我們加大力度發展私營企業信息,即非上市公司信息,并加大中國市場的客戶支持力度。股市方面,我們加強了對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等方面的覆蓋及服務。”
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中國市場對彭博為何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要剖析這個問題,還得從彭博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終端機說起。正如上文所述,布隆伯格在1981年創建這家公司后推出了彭博終端(BloombergProfessional),這種雙屏的終端在統一的平臺上整合了新聞、數據、分析工具、報告和交易系統等多種功能,迅速占領了金融專業人士的高端市場。
憑借收取高額終端費用和服務費用,彭博在20多年后成為全球最大的財經信息服務商,甚至逼得道瓊斯退出了實時財經終端市場。目前彭博終端在全球約有30萬左右的用戶,按每個用戶每月2000美元的收費計算,這意味著彭博每年僅在終端收費上約有72億美元的收入,大致占到該公司總收入的八到九成。
當記者就“終端為王”策略是否依然如故的問題詢問高逸雅時,他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對彭博來說,超過30萬的用戶是彭博的終端客戶。我們認為,服務于他們,最安全且最佳的服務方式還是通過終端這種商業形式。”
“路透目前的戰略是從過往的終端機模式轉向網絡平臺,以應對用戶使用習慣的轉變。彭博的產品相較于路透來說,雖特點簡單統一,但信息的覆蓋面和多樣性比不上路透。”業內不愿具名的資深人士說,更早進入中國的路透,在華業務也顯得更加多元化。“目前出于互聯網應用的發展及用戶的便捷使用需求,路透開始推行產品基于網絡平臺運行的戰略,正在加快信息的整理。這個整合會使過往多樣化的產品、信息和充足的歷史數據集中在網絡平臺上,使數據查閱不再僅僅局限于固定的設備、地點。”
面對競爭對手在策略上的轉變,彭博會不會考慮也向互聯網應用的方向發展,根據用戶對互聯網依賴的需求去發展這方面的整合信息?高逸雅表示,“從保安和服務質量角度看,我們整個終端都優于以網絡為基礎的信息提供商所能夠提供的質量。”
那么,在目前的中國市場,有多少人在使用彭博終端?未來會有怎樣的增長潛力?對此,高逸雅并未透露具體的數字。但高逸雅稱,在他就任的過去9年中,彭博終端的用戶在中國市場增長了9倍。
在中國財經新媒體的“戰場”上,除“舶來客”外,像萬得資訊這樣的本土競爭者也實力不凡。高逸雅稱,彭博現階段將采取兩個主要動作,其一是建立了一個 “快訊編輯臺”(speeddesk),主要向客戶在第一時間通過標題快訊的方式發布新聞;其二是已在美國實施了一年,現欲在歐洲和亞洲陸續推開的“FirstWord”功能,主要強調能在第一時間發布對交易員、金融市場的專業人士每天實時交易的決策產生影響的關鍵信息。
看來,在中國市場這片 “新戰場”上,財經新媒體的硝煙才剛剛彌漫起來。
對話實錄彭博未來業務發展“根據地”:亞洲 《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目前,彭博有沒有可能在中國通過投資或并購的方式,對同行或服務終端客戶機構進行收購和投資?彭博在中國的投資策略是什么?高逸雅:從彭博30年的歷史看,我們一直尋求的是內在的成長。但我們現在保持開明的態度,未來如果真的出現非常獨特的機會,能夠幫助我們在某個商業領域里面進行重大拓展和發展,我們也會考慮。
NBD:現在中國市場上,彭博的終端客戶主要是哪些?他們有什么特點?
高逸雅:在我就任的過去9年中,我們的終端用戶在中國市場成長了9倍。我們現在的客戶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北京,因為大的銀行比較集中。客戶當中,主要是終端用戶以及交易解決方案用戶。上海的用戶主要是買方用戶多一些,比如說資產管理公司,金融類的企業相對來說也比較多。
NBD:現在很多中國的媒體集團都在做終端,彭博如何與這些本土化集團競爭?
高逸雅:我們現在為全球約17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服務。我們加大力度進行所有的新聞和信息本土化工程。像在中國,假如我們一天產出了300條新聞。那么,這300條新聞中,有一大部分是全球的信息,也有一部分是本地的信息。對我們本地的用戶來說,他們通過我們的終端獲得的產品可以通過20種語言發布。
我們的另一個強項是捆綁式服務,或者說集約式的服務模式,即不管客戶是在上海還是舊金山,所獲得的服務都是同等的。我們的終端提供超過3萬個功能,在全球范圍內,沒有任何其他的對手能夠提供同樣范圍、同樣質量、同樣力度的服務。在某些國家或某些領域里,不同的供應商會有所專長,但沒有一家能夠如此全面地跟我們競爭,這也恰恰是我們的競爭力所在。
NBD:中國辦公室擴大證明了中國市場是一個很龐大的市場,那么擴展到整個亞洲,彭博對亞洲的定位是什么?
高逸雅:不包含日本,亞洲的成長率目前是全球平均成長率的2.5倍。因此,我們對亞洲地區的投入相對更多。咨詢公司幫助我們進一步拓展未來的業務,制定這方面的方案。我們在亞洲地區的資源投入要超過在全球的平均范圍。我們現在也已針對中國及整個亞洲市場制定針對性的未來發展方案。我們對在亞洲市場取得的成績感到非常振奮,因為看到亞洲的成長前景。對我們來說,亞洲是公司未來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橋頭堡和根據地,在未來公司的發展戰略當中會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