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9 01:24:42
美國《財富》雜志近期披露了最新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石化集團以2734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居第五,創下中國企業在世界500強的最高座次。但這條新聞并沒有讓丑聞纏身的中石化贏得掌聲。網友留言稱“這與老百姓何干”、“依靠壟斷才獲取那么高的利潤,不值得驕傲”。
(7月18日《新京報》)
賺錢了仍受惡評,賺錢越多挨罵越多,這讓中石化很受傷。于是有學者替中石化鳴不平說:公眾對中石化的不滿,夾雜著對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加大的不滿,國企只是這些不滿情緒集中爆發的窗口。前段時間丑聞不斷的中石化顯然是很愛聽這話的,因為他們也自詡是“社會不滿的替罪羊”。
常因丑聞而陷于輿論漩渦中的某些壟斷性國企,真的是“社會不滿的替罪羊”嗎?不是!中石化之類的國企身上確實有許多問題,輿論的批評并沒有錯怪和苛責他們,他們并沒有當誰的“替罪羊”。
現在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就是有人喜歡用 “不滿情緒的發泄口”來替自己辯護,將“成為社會不滿的替罪羊”當成了推卸責任的一個大筐,什么問題都往里面裝。這種借口的言下之意是:我們其實并沒有什么問題,但因為社會存在某些不公,因此引發一些不滿情緒,這種不滿很多時候會很情緒化地發泄到無辜者身上,讓無辜者為社會不公埋單,讓無關者承擔社會不滿的代價。發生負面新聞后,很多部門和很多當事人都喜歡扮出這副“社會不滿的替罪羊”的模樣,把問題都推到“社會不滿”上。
這種假扮“無辜者”的理由實在站不住腳。確實,由于分配不公、貧富懸殊和權力腐敗,中國社會當下存在某些不滿的情緒。這種情緒表現在對部分與公權相關的事物表現出一種對立和叛逆的現象,無論事實如何,總先入為主地認為肯定存在腐敗、黑幕和迫害,即使事實證明沒有任何問題,但因為沾著某些符號或是被認定為“既得利益者”,總會成為質疑和批評的對象。這種不滿有著比較深的社會原因,但因其非理性和情緒化,常會誤傷到一些無辜者,恨屋及烏使一些無關者成為替罪羊,為這種社會不滿埋單。
但是,像中石化這樣的壟斷性國企,實在不能算作是一個無辜者。公眾批評中石化,并不是因為對抽象的社會和抽象的體制不滿,而實實在在就是對中石化不滿,矛頭就是直接指向中石化。中石化是替罪羊嗎?不是!輿論曝光的那些丑聞,許多都是被證實了的,比如高管們的高福利,比如天價的吊燈,還有前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的茅臺酒風波——雖然最后讓廣東分公司的一個總經理個人當了“替罪羊”,但還是暴露出了國企高管在職務消費上讓人瞠目結舌的奢糜。
請問,在這些丑聞上,中石化是無關者和無辜者嗎?一邊在丑聞曝光后尋找替罪羊擔責,一邊又抱怨自己是“社會不滿的替罪羊”,這實在很不厚道。
再來看社會不滿的一大根源,就是分配不公——而像中石化這樣的壟斷性國企,常常又是中國社會分配不公的一個源頭,他們利用壟斷的身份聚斂了許多社會資源,讓社會資源都通過“利潤”的方式流到了這些企業中,以使他們可以發很高的工資,可用極低的內部價分房,以壟斷的優勢在社會分配的金字塔中居于塔尖的位置。
中石化作為全民的企業,首先應該反思的是自身存在的問題,從加強內部管理出發,力所能及地回報社會,而不是說什么自己成為 “不滿情緒的發泄口”和“社會不滿的替罪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