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2 01:47:05
在上游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攀升,用工、融資等成本不斷增加,生產訂單減少,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壓力之下,中小企業特別是外向型的中小企業日子非常難過,這是有目共睹的。
在浙江義烏等地據說民間借貸月息已經高達15%,而在東莞,素藝玩具廠和定佳紡織廠的突然倒閉,更是引發了“第二次企業倒閉潮”的擔憂。無論所謂倒閉潮是否已經到來,但是這樣的擔憂顯然不是毫無道理,輿論的思維邏輯更是再為正常不過。事實上,即使中小企業并未扎堆倒閉,但是半死不活的絕對不少,其中很多都處在停工、半停工的狀態。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覺得將爭論僅僅停留在“企業扎堆倒閉”的字面意義,對此進行看似權威的澄清,其必要性和意義性是很值得懷疑的。事實上,新聞媒體諸如“企業扎堆倒閉”之類的報道,更多也是一種警惕性的預警分析,而不是針對現狀的同比例素描,這一點政府部門應該能夠理解。
最近,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各金融機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8.2%,快于各項貸款增長1.3個百分點。數字似乎很喜人,可事實上呢?中小企業融資難從來并且始終都是一個絕對的難題。同樣的道理,媒體站在個案微觀視角講扎堆倒閉,與政府部門站在全局宏觀講扎堆倒閉,兩個概念本身就不完全是一回事。
最重要的是,企業扎堆倒閉真正需要表達的,其實是中小企業經營者們的權利訴求。他們不僅需要獲得相關發展政策上的應有照顧,更希望在融資等方面獲得同大企業特別是國有壟斷大企業稍許平等些的公平待遇。當國企有困難的時候,政府的手總能及時伸到;為什么中小企業大面積有困難,連 “扎堆倒閉”都成了禁忌詞匯?
糾結于企業扎堆倒閉的字面意義,真的沒有必要。需要正視的是,在貨幣緊縮政策影響下,國際經濟不景氣,國內消費又遲遲不能真正啟動,中小企業經營的確非常困難,而且其困難程度明顯高于常態,用東莞副市長的話說,“當前東莞企業遇到的困難不亞于金融危機!”試想一下,倘若政府部門連“扎堆倒閉”的擔憂式表述都不能容忍,又怎么可能為中小企業發展脫困提供他們所真正需要的幫助?
總之,“中小企業扎堆倒閉”不應該成為禁忌的敏感詞匯,將困難想象得更為嚴重一些并不是一件壞事。在監管部門看上去只是中小企業很平常的生生死死,可能死的還沒有生的多,但是對每一個具體的中小企業主而言,這卻是他們創富經歷中的一次重大失敗,很多人甚至從此再也無法東山再起。因此,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是不能無視的,尤其是在很多時候他們的經營困難與政策的不公平、不規范息息相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