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9 02:03:08
百勝餐飲集團已于11月7日獲商務部反壟斷審查批復,獲準以協議計劃方式私有化小肥羊集團有限公司。
每經實習記者 趙春燕 發自北京
昨日(11月8日)百勝餐飲集團中國事業部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百勝餐飲集團已于11月7日獲商務部反壟斷審查批復,獲準以協議計劃方式私有化小肥羊集團有限公司。
百勝集團提出的收購價為每股港幣6.50元。公開信息顯示,小肥羊目前已發行股本約10.32億股,目前百勝擁有小肥羊集團27.2%的股份,收購完成后,百勝集團將持有小肥羊已發行股本約93.2%。百勝與小肥羊此次交易涉及金額約44.3億港元。
此次審查獲批,距離10月25日商務部發布反壟斷審批延期的通知不到兩周時間。
據香港媒體報道,目前富達國際持有小肥羊8.2%的股份,而百勝欲私有化小肥羊的交易需要至少獲得75%獨立股東的支持,這其中富達國際的態度至關重要。
私有化時間表未落實
百勝集團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收購交易仍受限于各種前提條件,當中包括取得小肥羊股東的投票支持。一旦前提條件被滿足,計劃得以實施,百勝集團將經營和管理小肥羊的業務。屆時,百勝集團將持有小肥羊已發行股本約93.2%,參與創辦人則持有余下的6.8%。
“在取得監管批準后,收購的下一步是取得小肥羊協議計劃股東的同意和表決支持。具體實施小肥羊私有化的計劃時間表還有待落實。”百勝集團公共事務部在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書面回復中稱。
“審查被延期后在較短時間內又被批準,雖然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尚普咨詢助理分析師白璐稱,“由于百勝與小肥羊在餐飲行業內分屬不同的細分行業,因此,較難形成一定的市場壟斷。這是中國監管部門在短期之內批準收購的一條重要原因。”
據中國烹飪協會數據統計顯示,2010年中國餐飲業市場容量約為2萬億元,小肥羊全年的銷售額則不到20億元,百勝銷售額為330億元,兩者加起來約占餐飲市場的1.75%。“與行業壟斷標準相差甚遠”,白璐稱,從細分行業來分析,百勝主要經營西餐,而小肥羊則主打本土火鍋,細分行業跨度較大。因此,此次收購較難形成行業內的壟斷。
白璐同時表示,對于投資人而言,此次私有化的價格已經高出了市場價三成,價格比較公平,沒有影響整體股東的利益,并且在未來,百勝有可能為公司股東提供有保障的,及時的投資回報。整體而言,投資人的影響并不大,反而更加穩定。
小肥羊面臨轉型壓力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馮恩援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小肥羊在民族品牌中發展較快,整個企業的運行也比較穩定,“特別是它的火鍋底湯是符合配置的,不用蘸料的火鍋,在這個領域里邊也是比較領先的。”
馮恩援同時表示,目前中國的餐飲業也面臨著諸如成本上升、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亟待提升等方面的壓力,“對于一個傳統的終端企業而言,不論它做得多大,它的轉型壓力都是很大的。”
“在中國本土餐飲品牌中,小肥羊的品牌號召力遙遙領先,而此次小肥羊被外資品牌收購,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成本上升、管理改造等壓力造成的。”白璐表示。
尚普咨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小肥羊全年營業額雖然增長了22.6%達到將近20億元,但是毛利率卻同比下降2.7%。而2011年百勝的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在前三季度,百勝在美國的本土經營利潤下滑了16%,而在中國的市場收入則增長了35%。白璐分析稱,“在日益困難的運營條件之下,小肥羊選擇被收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運營風險。”“中國目前經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并且居民消費能力也在逐漸釋放過程中,巨大的消費空間使得百勝不能忽略。而收購中國本土知名企業,略去了創辦新公司前期的不穩定因素,可以直接利用本土企業的平臺進行市場擴張,另一方面,收購中國本土知名企業,對于增加企業在中國市場的話語權有很大的幫助。”
發展道路未定
百勝集團官方資料稱,私有化獲得實施后,小肥羊的創辦人兼董事會主席張鋼和
非執行董事陳洪凱將繼續作為小肥羊的股東關注公司發展。
百勝方面在回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收購完結之后對于小肥羊的經營方面會有什么調整”的問題時稱,“待收購完成后,百勝將繼續打造和提升小肥羊品牌價值和影響力,通過百勝的國際連鎖經營經驗可以加快小肥羊在品牌和業務模式上的發展,以有助其長期市場地位的提升。”
“對于自身發展而言,企業現今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都將重新定位以及解決,品牌發展以及市場管理體系都將作出一定的調整。”白璐稱。
白璐同時強調,雖然小肥羊被百勝收購之后,有了充足的資金支持,但是本土企業與國際化企業在品牌發展與市場管理方面仍然有較大的不同,未來百勝如何經營本土企業,是采用國際化的發展體系還是仍然采用本土的發展體系仍然為未知數。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百勝應盡快找出適合小肥羊市場運營的發展道路,進而改善目前小肥羊運作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馮恩援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小肥羊被收購之后,最大的改觀應該是管理規范,包括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履行社會責任更加規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