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1-11-17 15:45:27
巴菲特107億美元重倉IBM股票的新聞一出,叫好者有之,悲觀者有之,說老巴老了,又將犯下一個大錯。
不過,根據我個人對IBM的了解,我覺得,那些說巴菲特年老眼花的人,多是因為對IBM這家公司沒有了解,或者缺乏足夠了解,要么就是真的沒看懂。
《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一書,開啟了IBM新的歷史。老、小沃森已是傳奇,郭士納則通過大膽改革將創始人的衣缽重新擦亮;而帕米薩諾在任的這些年,IBM愈發成為一家從技術和市場上表現上少有瑕疵的企業,履行了他的前任所制定的戰略,也保持了IBM在自己所在的每個領域均有優秀業績的紀錄。
1、 軟件及服務。在IT服務領域,IBM去年以7.5%的市場份額高居榜首;在企業軟件市場,IBM僅次于微軟,以10.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位;在商業智能(BI)軟件市場,IBM也排在第二;數據庫及數據集成軟件市場,IBM僅次于甲骨文位列第二。所以從軟件及服務的綜合實力看,IBM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將微軟、甲骨文、SAP等強勁對手全都比了下去。
2、企業級的服務器和存儲市場。據IDC統計,在今年第二季度,IBM以30.5%的份額占據全球服務器市場營收老大的位置,同比增長24.5%,是全球前5大服務器廠商中營收增長最快的廠商;在存儲市場,IBM以13.7%的份額排在第二位,僅次于專注于存儲的EMC。和服務及軟件類似,IBM在企業級服務器及存儲市場的綜合實力也是排在首位。
3、創新方面。利用革新創造知識產權貫穿了IBM整個發展歷史。2010年,IBM申請的專利達到了創紀錄的5896項,連續第18年榮登世界最具創意的公司名單。谷歌曾為了應對專利戰而一次性向IBM購買1023項專利無疑是最好的證明。在代表綜合創新實力(軟硬件)的高性能能計算領域,在今年11月剛剛發布的全球高性能計算TOP500中,IBM以總系統數44%的占有率排名第一,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IBM將創新轉化為商業價值的能力。
4、尖端技術。別的不說,在人工智能方面,IBM研制了一款模擬大腦信息處理方式的計算機芯片的基礎設計。這款仿生芯片,旨在模擬人類大腦功能,具備如今計算機還不能像人一樣處理信息的功能如意識、感知、交互、識別等。該芯片必然導致商業智能化,也必將顛覆傳統計算模式,用人工大腦的思維來統占和取代信息時代,最終的應用程序將會對商業、政府、科學具有巨大的影響。IBM的巨大現金流,意味著它能為收購尖端技術提供資金。
這頭藍色大象幾乎在每一個涉足的領域里都遇到了強大而不安分的對手,時不時地會出現一些爭執。不過IBM無心戀戰,它所想所做的事,有可能更多更遠。讓我們看看薩姆·帕米薩諾在2005年公司發布年報時對投資者說了些什么:“如果你理解經濟和社會正在發生著的變化以及我們公司在這些變化基礎上進行的轉型,就能明白2006年的IBM既不是一家‘計算機公司’或‘服務公司’,我們甚至不是一家‘IT公司’。今天的IBM也許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是一家創新公司。”
巴菲特說,這家公司在尋找和保留客戶方面的優勢一直讓他覺得驚奇不已。那是因為,IBM看到了科技在變,客戶的需求在變,于是自己先作出改變。帕米薩諾希望IBM能像法律或會計領域一樣,贏得一個客戶就意味著終身都能從他那兒收費。
從某個角度看,帕米薩諾越來越不像一個企業家,倒像是進入了“類似于研究技術革命的經濟史學家”的境界了。
IBM業務咨詢服務部中國區的戰略咨詢負責人徐永華加入IBM之前,一直把IBM作為一個案例進行研究。無論是上世紀90年代末IBM提出電子商務,還是2003年推出隨需應變,“它是一些先進管理思想的領先者,也是實踐者--客戶往往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目標,IBM用自己的實踐結果證明是可能的,是可以操作的。”在他看來,一個好的合作伙伴,不光自己有大量經驗,還要看到很多成功和失敗。“自己有了超前的意識,不僅自己做好,還要幫別人做,同時做到這三點,很不容易。也許公司短期業績不會很好看,但從內心來看,IBM是一家偉大的公司。”
IBM全球服務部門已經是公司增長最快的部門。其全球戰略咨詢負責人Marc chapman認為,全球化還會帶來更多機會。可能有些客戶喜歡低成本,但更多客戶會尋找具有更廣闊的背景和經歷的合作伙伴。它的前身是20世紀80年代末的整合系統解決方案公司(ISSC,Integrated Systems Solutions Corp.),當時一些大客戶希望IBM接手他們部分IT部門。這個公司談不上有利可圖,帕米薩諾是它的頭兒。一開始,這個部門的宗旨就是怎樣才能為客戶做得最好,而不是怎樣對IBM最有利,因此常常會給客戶推薦競爭對手的硬件產品。當帕米薩諾從“一種了不起的孤立”中走過來之后,就把“以客戶為中心”這種當時顯得離經叛道的文化變成了IBM的主流文化。
目前,IBM是大型IT企業中估值最高的,預期市盈率達14倍。
與其他主要科技企業相比,IBM股價增長穩定。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