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8 01:39:22
每經記者 祝賀 發自北京
“對商用車,尤其是重卡來說,節能減排最可能的技術途徑就是天然氣。”陜汽集團董事長方紅衛這樣斷言。在日前舉行的2011全球汽車論壇上,他認為,電動技術也可以適用于商用車,但是適用范圍狹窄。
在國內不斷推進的新能源戰略中,混合動力、純電動成為最熱門的話題,相比之下,以天然氣、甲醇等為燃料的清潔燃料汽車鮮受關注。但事實上,天然氣汽車作為清潔燃料汽車,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并成為北京、上海、西安等很多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運載示范車型。
與國家力推的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等技術路徑不同,天然氣作為最現實的替代能源方案之一,得到了終端市場的重視。國內,陜汽、東風等重卡企業和宇通、金龍、安凱等客車企業,也已經向市場批量投放了部分使用天然氣的車型。
空間巨大但“身份”尷尬
天然氣汽車在國內并非新鮮事物,但是卻有著尷尬的“身份”。與混合動力車型一樣,國家同樣沒有把替代燃料車型列入新能源汽車補貼范疇,因此天然氣車輛的發展方向也不是很明朗。
“我們非常關注天然氣技術在客車上的運用,因為這一車型訂單增量非常快。”蘇州金龍品牌管理部主任王新亮這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
天然氣客車的需求,在各地正呈現出不斷上升的勢頭。據了解,去年,中通客車僅中型7~9米天然氣公路客車的銷量就達到300輛左右,銷售區域分布在新疆、陜西、內蒙古、四川、重慶等地。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建偉介紹稱,當前中國天然氣汽車的保有量約100萬輛,居世界第七位,加氣站約1700座并仍在不斷發展。
“電動車等技術對商用車來說,存在使用特征導致的先天障礙,國家和能源企業也在籌劃天然氣相應的扶持配套政策出臺。”方紅衛稱。
在方紅衛看來,之所以說天然氣是卡車最合理的新能源替代燃料,是因為我國具備發展天然氣汽車的基礎條件,尤其是西部地區具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優勢;而且,天然氣價格低廉,與柴油車相比,天然氣車可節省燃料費用40%,這將大大降低天然氣卡車的使用成本。
在日前舉辦的第四屆亞太天然氣汽車協會國際會議上,科技部86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辦公室副主任甄子健表示,當前我國天然氣汽車年產值已經超過150億元,已實現初步產業化;如果加氣站瓶頸得到進一步緩解,該行業有望加快發展,安凱客車、宇通客車、金龍汽車等行業龍頭有望受益。
但是,業內人士提示稱,考慮到技術成熟、推廣容易、燃料價格低等因素,預計天然氣汽車將不會獲得購車補貼。
基礎設施瓶頸待解
據介紹,目前我國天然氣汽車發展的主要瓶頸是加氣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
一位客車企業人士認為,“城市公交線路行駛里程較短,路面也比較平穩,推廣天然氣客車相對方便。相比之下,公路客運對續駛里程、動力性及加氣站等配套設施建設的要求都比較高,因此目前難以大規模推廣,天然氣客車目前只能在一些氣源充足、道路條件合適的線路上運營。”
此外,甄子健認為,國家對天然氣汽車支持政策的連續性對天然氣汽車的發展促進很大,但國家層面尚未制定明確的天然氣汽車發展目標和規劃,尚未出臺明確的產品鼓勵政策和應對燃料價格波動的措施,這是天然氣汽車發展面臨的問題。
據業內人士介紹,天然氣客車與柴油車最大的不同就是價格,天然氣客車比柴油發動機的客車貴3萬到4萬元;其中,CNG(壓縮天然氣)氣瓶1500元,裝6個就是9000元;LNG(液化天然氣)氣瓶就要2萬多元,而柴油車的油箱一個僅需要數百元。
“但是從綜合成本考慮,天然氣的價格要更加便宜。尤其對于客運企業來說,燃油價格是營運成本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該人士介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目前國內的示范城市中,不到汽車保有量1%的天然氣汽車實現了超過3%的燃油替代效果,每年節約燃料費近100億元。
天然氣汽車及相關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開始顯現。據介紹,截至目前,累計有450個燃氣汽車車型及底盤進入國家機動車產品公告,天然氣汽車生產企業的數量超過60家,整車產量超過8萬輛;加氣站設備全面實現國產化,國產設備的市場份額在90%以上,部分產品達到100%。
“扶持天然氣重卡的提議有進展,現在不光是企業,包括使用環節的公司,比如能源提供企業,都把下一步的重點放在天然氣的發展戰略上。”方紅衛對此信心十足,或許,未來天然氣在商用車領域的運用將不再尷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