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5 00:58:31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在很多基金公司銷售人士看來,銀行銷售不給力是新基金發行規模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記者 李娜
2011年,基金公司“瘦身擴容”的戰斗進入白熱化——基金公司開足全力發行新產品,但基金業的整體規模卻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增長。偏股型基金重復2008年全線虧損的情況,貨幣基金成為唯一的亮色。這樣的景象估計是很多基金人士在2011年初都難以預料的。
RQFII帶來A股市場一縷活水,發行基金耗盡人力物力似乎已經物極必反,銀行渠道日益強大帶來副作用,公募基金無論在人才需求、產品創新等方面仍然有很多路要走,對于已經到來的2012年,基金行業會出現一些什么樣的變化和新現象呢?
猜想一:新基金發行減速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成立的新基金(A、B類合并計算、ETF及其聯接基金按一只計算),其數量已有200只左右。其中,今年以來發行5只以上新基金的公司逼近20家,少數基金公司新基金發現數量達到6只。
統計顯示,2010年新基金發行的數量為154只,2009年新基金成立的數量更少,只有121只。新基金分類審批的制度助推2011年基金發行數量達到最高峰。
但是,基金公司馬不停蹄上馬新產品的負面效應在不斷顯現。
在以前,銀行銷售基金的“秘訣”,往往是贖回盈利的老基金再申購新基金,也就是常說的“贖舊買新”。而面對2011年全線虧損的尷尬,這種銷售模式失靈,基金業的資產規模整體倒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新基金發行成本攀升,發行延期和虧損的現象屢屢出現,基金公司之間相互爭搶對方客戶,行業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讓基金公司不得不陷入反思,部分基金公司選擇了縮減新基金發行數量的策略。
“通常股票型基金首發規模要在5億以上,才能抵消成本。指數型、債券型等的管理費率要低一些,自然規模就需要更大。公司2012年在新基金方面,除了完善產品線外,主要是想推出一些具備創新的產品。”滬上某基金公司營銷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深圳某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員則表示,公司在2012年計劃發行一定數量的新品,但是會有所減少,“銀行的家底被抽得差不多了”。公司將會更加注重產品的特色,比如產品設計等等。
某合資基金公司的一位資深營銷人員也表示,2011年的新基金發行格局,也讓行業更多地思考相關問題。2012年公司新基金發行新品的數量將會有所下降。
猜想二:四大行“卡”渠道
市場在2011年曾傳出農業銀行計劃從2012年開始每月只代銷兩只新基金,以控制新基金年度銷售的數量的消息。同時另外幾家大行也有相關計劃。消息一經傳出,基金公司也是忙于打探。
盡管上述控制基金代銷數量的消息尚未被證實,仍然讓基金公司感嘆新基金發行的艱難。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在很多基金公司銷售人士看來,銀行銷售不給力是新基金發行規模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
面對新基金毫無節制的發行,銀行也是銷售疲軟。“基金發得太多了,而且賣一只虧一只,無法向客戶交代。”中行一位理財經理表示。
“關鍵是客戶看到剛買的新基金就被套,就不會再買了。銀行的銷售也被榨得差不多了。”建行一位理財經理也表示。
“如果這個消息屬實,對部分基金公司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四大行仍然是基金代銷的主渠道。”北京某基金公司的市場人士表示,“以后賣基金就要靠基金公司的品牌和實力了,當然銀行系基金公司除外。”
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的營銷人員告訴記者:“從行業的發展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倒是個好事。這兩年新基金發行太無節制,銀行采取這樣的措施,可以倒逼基金公司重新審視新基金發行,或許可以讓他們更注重產品本身的質量而非數量。”
猜想三:RQFII額度放寬
籌備兩年的RQFII業務,終于趕在去年年底前落地。有9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2家券商首批獲得資格。在這9家基金公司中,華夏基金(香港)拿到12億元的最高額度。
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其中華安基金、南方基金等香港子公司已上報首只產品。多家基金公司的產品設計方向幾乎都定位于固定收益產品。匯添富基金推出的首只RQFII基金產品是一只偏債型基金,南方基金設計的首只RQFII產品設計類似目前內地的債券基金。
由于初期RQFII的額度計劃不超過200億元,規模比較小,在很多人士看來,200億元可能是RQFII探路境內證券市場的“排頭兵”。而讓市場更為憧憬的是200億背后龐大的“主力軍”。由于近年來香港坐擁大量人民幣存款,RQFII的推出,有助于拓寬停留在香港的人民幣的投資渠道,也有利于增強A股資本市場流動性。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債券市場發展和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創新,以及近期以來監管層關注債券市場制度建設和鼓勵創新,給了更多投資人士期待,
猜想四:2012年投資機會來臨
2011年股債雙殺出乎投資者意料,基金市場上的毛基頻頻出現。虧損不到8%已經成為偏股型基金年度最好成績,著實令市場失望。
然而從歷史看來,滬深A股年度表現總是波動劇烈。2008年的大熊市,偏股型基金平均虧損超過50%,而在接下來的2009年,A股市場上演小牛市,偏股型基金又全線盈利。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偏股型基金同樣全線虧損,市場估值不斷走低,部分上市公司的PE已低于2008年的最低點。那么,在已到來的2012年,A股又會不會上演一輪新的機會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