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評論

每經網首頁 > 評論 > 正文

李妍:誰在食品安全傷口上撒“鹽”?

2012-02-01 01:16:02

李妍

江蘇一公司非法制售“農藥廢渣鹽”案件,近日在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非法制售“農藥廢渣鹽”14000噸,流入全國12個省、市鹽業市場,部分“農藥廢渣鹽”冒充食鹽流向餐桌。 (1月31日《新京報》)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但如今,地溝油、勾兌醋、毒奶粉帶給人們的食品安全陰霾尚未散去,“農藥鹽”卻又登上了人們的餐桌。監管松弛之下,人們的一日三餐不得不仰仗市場良心。靠一己之力規避不了食品安全問題,只能選擇一切隨遇而安,可最終卻也落得一身食品不安全的疑心病。

這一種叫做“食品安全”的病毒,已經讓人病入膏肓。就像此番突然曝光的“農藥廢渣鹽”,你不能說它比地溝油更讓人震撼,但卻也絕不敢說,自己能夠從這種農藥鹽中幸免。只要捋捋那些售毒售假利益鏈條,看看那些錯綜復雜的流程與去處,無論是邊遠農村地區、城郊結合部,還是小型食品加工企業,只要你的身體還需要攝入鹽分,就應該知道,在食品不安全的網羅中,誰也無法成為幸免者。

倘若說以往查處的“假鹽”,大多是普遍意義上的工業鹽,是沒有添加碘化鉀的“不合格鹽”,是沒有經過食品專營渠道而是私自加工制作的。那么此番查處的“農藥廢渣鹽”,則是直接從農藥殘渣中清洗、烘干生產出的。農藥對身體的危害不用多說,這種類似于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不僅明顯高于美國、歐盟、日本農產品貿易每公斤20毫克的安全標準,對健康更存在潛在危害。而這種將人體當成化學熔爐的制售毒鹽案例,是否也只是毒鹽販賣的冰山一角?

每一起食品安全事故背后,必然都隱藏著暴利鏈條。據案件調查,“農藥廢渣鹽”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產生了100%或更高的利潤。不僅如此,由于工業鹽與食鹽市場的流通通道被打開,工業鹽企業數量眾多,卻規模小效益低管理混亂。尤為重要的是,因為有著食鹽專營的制度,整個市場利潤誘人,大量難受阻滯的工業鹽,甚至這種農藥廢渣鹽,通過各種渠道流向食鹽市場,牟取暴利,危害公眾健康,這實際上正是困擾著鹽業安全的一塊傷疤。

面對毒鹽肆掠,加強監管,提高售假售毒者的違法成本,當然是一個方面。但既然令售假之徒趨之若鶩的暴利,植根于鹽業壟斷專營之上,這是否也應該讓我們對當下的鹽業制度細加考量?

在從來都代表著權利與稅賦的鹽問題上,對于食鹽安全,我們需要審視的,不僅是人性之惡,更需要從制度問責、制度梳理,去管制人性的劣質。否則,那部名叫《最后的鹽道》的紀錄片,也許講述的真的就只是人性道義與信譽的最后“鹽道”,而現在流入全國12個省市的 “毒鹽”,不過是在食品安全的傷口上再次撒“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日本精品久久免费观看 | 午夜电影网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日韩国产传媒一区二区 | 日韩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内妇视频 | 最新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