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9 10:44:57
數據證明,銀行業超常規發展,2011年底全國注冊企業數卻大幅減少。只有與實體經濟與整個經濟協調發展,銀行業才能持續賺錢。
每經編輯 趙慶
2月23日晚間,央視二頻道經濟半小時節目播出了對我的采訪:銀行業不能太愛錢。節目播出后反響強烈,絕大多數人指出,何老師敢說真話,銀行業去年盈利超萬億,就是不正常。銀行業掙得太多,與實體經濟反差太大,不合理。但是,該節目卻引發銀行業的強烈反彈,很多經濟學家為銀行“站臺”,指出銀行業資產利潤率只有1%多一點,掙得并不多。該節目甚至使我招來指責。
按照馬克思的論述,銀行業利潤應該來自產業資本的讓渡。銀行利潤太高,產業資本將更多地涌向金融資本,相對會削弱產業資本的發展活力(《資本論》)。重讀該言論很重要。衡量銀行業利潤是否過高,是否太愛錢,主要依據應該是:它的利潤來源是否來自產業資本的自愿讓渡?在銀行業利潤高漲的同時,產業資本是否在萎縮,是否出現脫實就虛趨勢?不能簡單地依照資本總量計算銀行業的資本收益率,更何況,如果按照資本金衡量,銀行業的利潤的確是超高。
去年銀行業總利潤超過一萬億,平均每個職工35萬以上,很多商業銀行人均利潤率超過50萬。而我國大型企業的人均利潤不到三萬,很多民營企業虧損倒閉。雖然我們不能說,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包括虧損是因為商業銀行掙的太多,但在過去一年里,由于宏觀經濟環境趨緊,市場利率不斷地抬高,最終導致高利貸盛行,企業財務成本普遍地上升,卻是事實。過去的一年,凡是我下到企業,幾乎都能聽到對銀行的抱怨:實體經濟不僅是在給商業銀行打工,簡直是被奴役,尤其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按照企業家給我的數據,2011年的借貸財務成本要比2010年多三分之二。
更嚴重的數據證明,在銀行業超常規發展的同時,2011年底全國注冊企業數量卻比年初大幅度減少,為30年來所罕見;絕大多數行業都是萎縮的,包括鋼鐵業、火電企業,甚至包括家電和汽車業;截止目前,中小企業家 “跑路”的人越來越多了,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鏈更是即將斷裂。在這個背景下,銀行業利潤超大幅度增長,正常嗎?難怪很多銀行行長都說:不敢公布銀行業利潤,太不好意思了——絕大多數增長45%以上。
銀行業利潤暴增,好不好?!僅僅是銀行叫好。而當看到那么多企業不叫好時,銀行業是否應該想一想:這樣的高盈利時代會否很快終結。
我在中央電視臺接受采訪時強調,其實銀行業暴利直接導致巨大的輿論壓力,我不出來講,別人也會講,中央領導人可能也會講。這是個原則問題。銀行業要賺取合理利潤,要賺取實體經濟可以承受的利潤。如果利用宏觀經濟調控,任意地抬高利率,甚至變相參與高利貸,搞垮了實體經濟,未來銀行業怎么繼續賺錢。因此我到處強調,銀行業一定要賺聰明的錢,賺可以持續的錢,賺合理的錢。一個行業的高速發展必須與整個經濟相協調,尤其是銀行業。
同時我也要為銀行業說點圓場的話:2011年銀行業賺的太多了,企業和老百姓怨言太大了,但很多人不知道銀行業的高風險。2011年宏觀經濟環境緊縮,企業貸款需求太旺,這些貸款很多不是用來發展,而是用來保命。銀行業支持這些企業并不情愿,高收費,其實也有抑制需求的目的。這種抑制也是自我保護。由于保命貸款的性質,壞賬率會比較高。因此不要看去年銀行業掙得多,今年很可能吐出來的也很多。比如今年一二月份,銀行貸款就需求不旺了,一月份貸款總量不及預期,二月份更差。很多行長告訴我,去年是排著隊要貸款,今年卻門可羅雀了。隨之而來的是什么?是利潤大幅度下降。
因此,要客觀地看待銀行業盈利率,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銀行業不可能永遠拿大頭。為了保證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銀行業必須讓渡利潤——很有意思,以前是產業資本讓渡銀行業利潤,現在則要銀行業反哺實體經濟。目前,銀行業放款很慢,很大程度是仍然維持去年那種“賣方市場”心理,不主動降低利率。結果呢?必然是被整頓,被調整利差。今年中央政府已經明確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要改變貸款難,貸款貴的現狀。商業銀行要注意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