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智庫 2012-03-12 09:59:13
每經智庫專欄作家譚翊飛認為,要真正減稅,就必須讓納稅人監督政府,形成對政府所有收入的硬約束,而不是玩掩耳盜鈴的把戲。
每經編輯 趙慶
結構性減稅近年來紛紛擾擾,成為經濟界的熱門話題。雖然對于大幅度減稅存在較大爭議,但結構性減稅似乎爭議不大。稅務界人士根據統計得出,中國的企業稅收10%的企業交了90%的稅收,因此減稅惠及面廣,值得去做。
因此,這些年來出臺了一系列的減稅措施。其中包括個人所得稅減除標準由2000元上調為3500元,對小型微利企業實施稅收優惠,對600多種資源性產品、基礎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實施腳底的年度進口暫停稅率、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與及正在推廣試點的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
從這些成績來看,減稅似乎取得一定成就,值得肯定。
而如果放在財政收支的總盤子來看,所謂的減稅不過是掩耳盜鈴,左手減,右手加。這正如當年的分稅制改革,貌似是中央增收、地方減收,其實不然,因為地方在收入減少后,馬上開了第二、第三稅源——先是向農民直接伸手,導致農民負擔加重,然后向土地伸手,開啟了賣地財政,現在還利用金融杠桿獲取收入。
按下葫蘆浮起瓢,左手減了地方收入,右手地方自己增收,收入一點也不比過去差。
現在的減稅存在同樣的道理。在2011年地方預算收支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土地財政增長不大,但是一項收入卻增長非常快——非稅收入。非稅收入達到11342.75億元,增長43.4%。
非稅收入是指除稅收以外,由各級政府、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代行行政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依法利用政府權力、政府信譽、國家資源、國有資產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務、準公共服務取得的財政性資金。顯然,在上述報表中的非稅收入并不包括國有資本或政府基金收入,很大程度上等于費。“費”則是由國家某些行政部門或者事業單位收取的。如公安、民政、衛生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為頒發證、照、薄、冊而收取的工本費、手續費、化驗費及各種管理費等。
這意味著,一邊減稅,一邊增費。政府的收入仍然沒有減少。而且相比于稅,費的管理更為松散,如果減稅導致了費的增加,猶如當年減少地方收入導致土地財政一樣,讓整個財稅體制更為混亂。
2011年非稅收入僅增長部分就達到了3432.88億元,而去年地方的個人所得稅收入才2421.03億元,增量就高于全年個人所得稅總額。重慶市2011年的預算執行情況也顯示了同樣的情況,行政性收費達到166.3億元,增長了54.5%。
如此的減稅增費,所謂的減稅不過是掩耳盜鈴。要真正減稅,就必須讓納稅人監督政府,形成對政府所有收入的硬約束,而不是玩掩耳盜鈴的把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