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評論

每經網首頁 > 評論 > 正文

巴曙松:利率市場化將進一步加大銀行業集中度

2012-03-24 00:36:41

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從金融市場的發展歷程看,在過去的數十年中,西方發達經濟體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先后實現了利率市場化,對其各自的金融體系,尤其是對銀行業市場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于1996年拉開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大幕,時至今日已到攻堅階段。

可以預期的是,當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從管制利率的保護傘下釋放出來,進行市場化的競爭。這種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必然淘汰掉整體經營管理能力較低的銀行,而在市場上仍占有一席之地的商業銀行也會通過各種手段進行擴張,以擴大市場份額。這些都可能帶來銀行業機構數量的下降和市場結構的變化。

理論上說,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集中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由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階段性風險和利率風險,會增加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和脆弱性。而過度激烈的價格競爭和存貸款利差縮小的壓力,也會對銀行的盈利帶來一定的挑戰。因此利率市場化往往會導致行業中最脆弱的銀行破產,進而起到增加行業集中度的作用。例如1980~1985年美國逐步放開儲蓄和貸款機構所能提供的存貸款利率(即取消“Q條例”)后,由于利率上升,銀行被迫提供更高的利率來吸引更多的存款,但這些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項主要是低利率時期發放的30年低利率固定抵押貸款,許多美國銀行的資產負債出現嚴重的持續錯配。因此當美聯儲為抑制通脹而大幅加息時,導致銀行巨額虧損,在接下來的幾年更有超過1000個儲蓄和貸款機構宣布破產,其總資產超過5000億美元。

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競爭,也會促進銀行增強利率預測、風險管理能力和定價能力,給適應能力強、新業務開發創新能力高的銀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特別是中小銀行的價格競爭可能使處于行業統治地位的大銀行市場份額降低,起到降低銀行業集中度的作用。

在具體的影響效果上,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集中度的這兩方面影響是同時存在的。

從美日兩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可以得出結論:利率市場化改革可能會造成銀行業總體數量的減少,并且對行業集中度也會有一定的影響,使行業競爭加劇。

具體到中國銀行業的實際,一方面,銀行業現有的集中程度已經較高,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市場占比達到2/3以上。由此,參照發達經濟體的經驗,預計利率市場化將進一步加大中國商業銀行的行業集中程度。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中小銀行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可能不足以應對利率自由化帶來的沖擊,因此中國銀行業在利率市場化推進的過程中要做好風險防范預案,除了銀行自身應加強風險管理能力和定價能力以外,整個銀行業也要建立健全市場退出機制,積極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以建立和維持健康的市場結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成在线免费观看 | 视频在线精品综合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一级国产片在线观看 | 日本在线视频一区的 | 日本中文字幕视频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