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評論

每經網首頁 > 評論 > 正文

把新股發行審核權力下放給市場

每日經濟新聞 2012-04-05 01:27:09

筆者的建議是取消發行環節的特權分配機制,取消網下配售,讓機構和普通投資者平等申購,然后按照申購均價直接上市交易,不再人為擴大一、二級市場的價差。

證監會在4月1日發布的 《關于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讓筆者有點失望,因為這份 “征求意見稿”與郭樹清主席此前倡導的改革思路大相徑庭,需要改革的實質性問題只字未提。如果最終按照“征求意見稿”實行,這次改革不但不能解決新股發行制度存在的根本矛盾,反而會過度偏袒機構投資者。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和協調發展一、二級市場。如果不觸及這兩個方面,所有改革都是不徹底的。只有搞真正市場化的發行制度,減少權力尋租,減少審核部門“雁過拔毛”,將選擇“好公司”的權力還給市場才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最終出路,而不是交給一些機構來操縱;而要想協調一、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就必須用相應的制度去制約專門炒新的 “裸申專業戶”,也必須要解決新股發行的“三高”問題,否則,一、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很難達到一致。

“征求意見稿”最讓筆者失望的莫過于一邊提高網下配售比例、一邊放開網下配售股份的鎖定,對于機構不看好的那些新股要建立網下向網上回撥機制。這無疑是鼓勵那些特權配售機構賺取更快、更穩定的收益,搞不好這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倒退,過度照顧機構投資者利益會加劇這些機構對新股發行價格的操縱。現行網下配售股份3個月的鎖定期,還能讓一些機構在詢價、出價時謹慎一些,畢竟新股上市3個月后的價格走勢有很大不確定性,如果以提高新上市公司股票的流通性為名來取消鎖定期,則無異于放虎歸山。

筆者的建議是取消發行環節的特權分配機制,取消網下配售,讓機構和普通投資者平等申購,然后按照申購均價直接上市交易,不再人為擴大一、二級市場的價差。這樣能有效地銜接一、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也可以限制一級市場專門從事炒新的“裸申專業戶”,還可以有效降低新股的上市炒作,同時可以減少對機構投資者的 “圈養”,讓他們在市場里自力更生,而非靠特權和制度來牟利。A股市場網上、網下“雙軌制”的初衷是為了扶助剛剛誕生的新基金,從新股發行額度中撥出一部分直接由其在網下申購,目的是想通過這種利益傾斜的方式讓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壯大。現在確實也實現了這個目標,這種吃偏食的特權分配機制在這些年養肥了很多機構,也成為某些特權利益群體牟利的通道。顯然,要想讓發行制度走向市場化,這種特權分配機制必須得改,但“征求意見稿”反而增加對機構投資者的特權配售。由此可見,在這次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討論中,既得利益集團和機構投資者占據了上風,為了利益他們在強力阻礙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

另外,從“征求意見稿”中可以看出,監管部門以為新股的過度炒作和“三高”是散戶非理性追逐而導致。其實,不能將“炒新”的所有罪責歸咎于散戶,反而應該認真地教育機構和主力資金,正是由于他們“賺快錢”的操作手法導致了市場的“炒新”病癥。而新股發行的“三高”主要是主承銷商操控的,由于“直投+保薦”的利益驅動,保薦機構一定會做高發行價、抬高上市價,再加上超額募集還可以獲得更多提成和承銷費,從而他們會千方百計地制造新股發行的“三高”。如果不叫停“直投+保薦”模式,新股發行的“三高”問題會永遠存在。

實際上,修修補補的改革,在A股市場已經進行了不下8次,若不觸及根本問題,新股發行亂象依舊難以扭轉。為何不把新股發行、審核的權力下放和交給市場?其實,從“征求意見稿”不難看出,讓監管部門放棄權力發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想讓既得利益集團減少或放棄對市場的快速攫取,那是難上加難。新股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還需要多方面的合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證監會在4月1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讓筆者有點失望,因為這份“征求意見稿”與郭樹清主席此前倡導的改革思路大相徑庭,需要改革的實質性問題只字未提。如果最終按照“征求意見稿”實行,這次改革不但不能解決新股發行制度存在的根本矛盾,反而會過度偏袒機構投資者。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和協調發展一、二級市場。如果不觸及這兩個方面,所有改革都是不徹底的。只有搞真正市場化的發行制度,減少權力尋租,減少審核部門“雁過拔毛”,將選擇“好公司”的權力還給市場才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最終出路,而不是交給一些機構來操縱;而要想協調一、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就必須用相應的制度去制約專門炒新的“裸申專業戶”,也必須要解決新股發行的“三高”問題,否則,一、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很難達到一致。 “征求意見稿”最讓筆者失望的莫過于一邊提高網下配售比例、一邊放開網下配售股份的鎖定,對于機構不看好的那些新股要建立網下向網上回撥機制。這無疑是鼓勵那些特權配售機構賺取更快、更穩定的收益,搞不好這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倒退,過度照顧機構投資者利益會加劇這些機構對新股發行價格的操縱。現行網下配售股份3個月的鎖定期,還能讓一些機構在詢價、出價時謹慎一些,畢竟新股上市3個月后的價格走勢有很大不確定性,如果以提高新上市公司股票的流通性為名來取消鎖定期,則無異于放虎歸山。 筆者的建議是取消發行環節的特權分配機制,取消網下配售,讓機構和普通投資者平等申購,然后按照申購均價直接上市交易,不再人為擴大一、二級市場的價差。這樣能有效地銜接一、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也可以限制一級市場專門從事炒新的“裸申專業戶”,還可以有效降低新股的上市炒作,同時可以減少對機構投資者的“圈養”,讓他們在市場里自力更生,而非靠特權和制度來牟利。A股市場網上、網下“雙軌制”的初衷是為了扶助剛剛誕生的新基金,從新股發行額度中撥出一部分直接由其在網下申購,目的是想通過這種利益傾斜的方式讓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壯大。現在確實也實現了這個目標,這種吃偏食的特權分配機制在這些年養肥了很多機構,也成為某些特權利益群體牟利的通道。顯然,要想讓發行制度走向市場化,這種特權分配機制必須得改,但“征求意見稿”反而增加對機構投資者的特權配售。由此可見,在這次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討論中,既得利益集團和機構投資者占據了上風,為了利益他們在強力阻礙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 另外,從“征求意見稿”中可以看出,監管部門以為新股的過度炒作和“三高”是散戶非理性追逐而導致。其實,不能將“炒新”的所有罪責歸咎于散戶,反而應該認真地教育機構和主力資金,正是由于他們“賺快錢”的操作手法導致了市場的“炒新”病癥。而新股發行的“三高”主要是主承銷商操控的,由于“直投+保薦”的利益驅動,保薦機構一定會做高發行價、抬高上市價,再加上超額募集還可以獲得更多提成和承銷費,從而他們會千方百計地制造新股發行的“三高”。如果不叫停“直投+保薦”模式,新股發行的“三高”問題會永遠存在。 實際上,修修補補的改革,在A股市場已經進行了不下8次,若不觸及根本問題,新股發行亂象依舊難以扭轉。為何不把新股發行、審核的權力下放和交給市場?其實,從“征求意見稿”不難看出,讓監管部門放棄權力發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想讓既得利益集團減少或放棄對市場的快速攫取,那是難上加難。新股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還需要多方面的合力。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国产二区综合 | 中文字幕美国亚洲电影 | 亚洲色久悠悠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精品99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 | 日韩αv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