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6 01:18:2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陽戈
每經記者 趙陽戈
到非洲拿林地去!一心謀求林木資源的宜華木業(600978,前收盤價5.34元)把目光投向海外,公司擬以2.4億元控制35萬公頃的林地產權。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宜華木業就該交易出具了原稿和修改稿兩份公告,當中的標的凈資產數據一個為639.98萬元,一個為7168.97萬元,兩者之間相差10倍,且2.4億元較兩個凈資產都有著不菲的溢價,但兩個凈資產數據之間的時間段僅相隔半年,前者為2011年年底,后者為2011年年中,那么,標的資產到底價值幾何?標的資產半年時間凈資產為何驟降?2.4億元的交易是否劃算?宜華木業給市場留下了太多的問號。
2.4億元非洲拿林
宜華木業今日公告,公司擬收購中國林業集團公司、楊建雄、蔡加國、吳荔清、中林中金森林開發有限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的在加蓬登記并設立的6家企業股權,包括華嘉木業股份公司 (以下簡稱S.A.H.J)75%的股權、森林開發出口公司100%的股權、木材出口貿易公司(以下簡稱E.N.B)100%的股權、常氏采伐工業公司(以下簡稱E.C.I)100%的股權、加蓬森林工業出口公司87.25%的股權、熱帶林產品公司(以下簡稱T.L.P)75.1%的股權 (以上6家公司統稱華嘉公司及相關公司)。
據悉,6家公司中S.A.H.J注冊資本6.25億西非法郎(約100萬美元)為最高,其余公司的注冊資本均約為1000萬西非法郎左右。6家公司主營覆蓋了采伐、林木加工、進出口貿易、運輸、裝修、林地規劃、設備租賃及維修等。
宜華木業之所以計劃該筆交易,正是看中了上述公司的相關林地資源。據悉,S.A.H.J名下擁有10萬公頃的林地產權,T.L.P公司名下擁有10萬公頃的林地產權,E.N.B名下擁有10萬公頃林地產權,E.C.I名下擁有5萬公頃林地產權,合計共擁有35萬公頃林地產權。上述交易的交易價格定為2.4億元。
溢價36倍還是23倍?
據公開信息,宜華木業曾表示未來2年將通過資本市場等方式進一步掌控林木資源,原材料自給率可提升到5成甚至更高,所以上述的交易計劃與宜華木業發展戰略相符。
不過上述交易最引人注意的還是在于交易價格。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宜華木業一共發了兩份公告,一份原稿,一份修改稿。在原稿中,宜華木業提到,2.4億元的交易價格是友好協商、并且結合2011年12月31日華嘉公司及相關公司的資產負債情況。截至2011年12月31日,華嘉公司及相關公司的總資產為1.47億元,負債總額為1.4億元,凈資產為639.98萬元。這意味著交易價格相較凈資產溢價了3650.12%。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修改稿中又看到,宜華木業表示交易定價是友好協商、并結合了2011年12月27日華嘉公司及相關公司的資產評估情況和2011年12月31日華嘉公司及相關公司資產負債情況而定的。但是,隨后宜華木業卻介紹,截至2011年6月30日,華嘉公司及相關公司總資產額為2.08億元,負債額為1.36億元,凈資產額為7168.97萬元。如此來看,2.4億元的交易價格相較7168.97萬元的凈資產溢價了234.78%。
四大疑問待解
看到此,疑問隨之而來。首先,為什么宜華木業要換下原稿,重新換上修改稿?是因為2011年年底的639.98萬元凈資產失真嗎?但是我們從修改稿中又沒有看到矛盾的地方存在。
其次,如果原稿中639.98萬元凈資產數據沒錯,那么宜華木業溢價3650.12%的交易是否劃算?如果失真,那2011年年底的凈資產數據又是好多?
第三,在修改稿中,雖然宜華木業說是以標的資產2011年12月27日的資產評估情況和2011年12月31日的資產負債情況來定的價格,但隨后披露的具體數據截至時間卻定格在“2011年6月30日”,這是宜華木業的筆誤還是什么?如果不是,目前的提出的交易計劃,卻用2011年6月30日的資產負債數據為依據又是否合理。
第四,如果原稿中修改稿中的數據都沒有失真的話,那么2011年6月30日標的資產的凈資產還有7168.97萬元,在2011年12月31日的凈資產卻僅剩639.98萬元,半年時間凈資產不見了9成,這半年時間標的資產又發生了什么?
由此來看,宜華木業似乎有太多的疑問待解,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宜華木業的該筆交易并不需要股東方面的首肯。因為據公司公告稱“本次收購不構成關聯交易,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交易投資金額在公司董事會權限范圍之內,不需要提交股東大會審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