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8 01:33:1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裴文斐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裴文斐 發自上海
7月16日,世界貿易組織(WTO)就美訴中國電子支付壟斷案發布了專家組報告,初裁駁回了美方關于中國銀聯在人民幣計價的支付卡清算交易中存在壟斷的指控。
不過,美方關于中國銀聯支付卡處理設備和銀聯卡標識的申訴,得到專家組支持。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16日發表談話,專家組認定涉案的電子支付服務屬于中方加入世貿組織時承諾開放的 “所有支付和匯劃服務”,中方對此持保留意見。未來60天,中美兩國可以決定是否對世貿組織這一裁定提出上訴。
分析人士指出,銀行卡清算業務涉及到國家金融安全,敏感性高,需按照漸進原則,穩妥審慎地開放。
焦點問題支持中方
WTO官網的專家組報告中,未完全支持中國銀聯在所有人民幣支付卡的交易中保持壟斷供應商地位的觀點,駁回了美方關于銀聯市場地位的指控,認定涉案措施沒有禁止外國服務提供商進入中國市場。
報告還駁回了美方關于外國服務提供商可以通過跨境方式提供電子支付服務的主張;認定外國服務提供商在中國設立商業存在須滿足中方服務貿易減讓表的有關設立要求。
“銀行卡清算業務現在已經按照商業化運營,按理說對國內民間資本應是開放的。但因該產業涉及到信息數據、國家金融安全,敏感性比銀行業更高”,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應按照漸進原則,穩妥審慎地開放。”
不過,專家組亦提出中方不足。報告指出,銀聯在某些類型的人民幣計價的支付卡清算交易中確實存在壟斷。同時,對于已在中國建立分支機構,且已在中國提供服務的電子支付提供商,中國應履行向其開放市場的義務。
關于銀聯卡標識和支付卡處理設備的申訴,專家組支持了美方觀點。美方認為,中國要求所有商家的支付卡處理設備需與中國銀聯的系統相一致,此舉使他國的支付服務提供商不得不和商家談判以獲取接入途徑。此外,中國要求包括雙幣卡在內的所有在中國境內發行的人民幣支付卡須具有銀聯標識,而美方認為這些要求實際上是對中國供應商和外國供應商實行差別對待。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此發表談話指出,中方對專家組的上述裁決表示歡迎。但他同時指出,專家組認定涉案的電子支付服務屬于中方加入世貿組織時承諾開放的“所有支付和匯劃服務”,中方對此持保留意見。中方將認真評估專家組報告,并按照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妥善做好本案后續工作。
銀聯:不斷滿足國際化需求
VISA是世界上最大信用卡和旅行支票聯盟組織,此前曾揮舞大棒多次“棒殺”中國銀聯。此外,中國龐大的銀行卡市場令VISA垂涎三尺。央行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共發生銀行卡業務317.80億筆,同比增長23.4%。2012年銀行卡業務仍保持良好勢頭,一季度共發生銀行卡業務85.79億筆,同比增長23.4%。
隨著銀聯近幾年海外勢頭擴張迅猛,大大觸痛VISA的神經。去年8月,中國銀聯和美國第三大借記卡網絡運營機構NYCE簽署合作協議,約定年內開通NYCE旗下全部取款機(ATM)接受銀聯卡。屆時,銀聯卡可在美國全境的ATM使用。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全國累計發行銀行卡29.49億張,同比增長22.1%。其中信用卡累計發卡量為2.85億張,同比增長24.3%。而據零售銀行研究所報告,2010年中國銀聯銀行卡發卡量達23.36億張,占全球發卡量29.2%,超過VISA(28.6%)的市場份額,成為全球最大發卡機構。但在使用率、交易金額及在國外市場占有率方面,VISA仍遠超銀聯。
中國銀聯方面昨日表示,“中國銀聯將一如既往,聯合銀行卡產業各方,大力推進銀行卡普及應用,并努力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和水平,同時加強國際合作,不斷滿足日益國際化的市場需求。”
WTO專家組報告部分要點
◆駁回美方關于中國銀聯在人民幣計價的支付卡清算交易中存在壟斷的指控。◆外國服務提供商在中國設立商業存在須滿足中方服務貿易減讓表的有關設立要求。
◆銀聯在某些類型的人民幣計價的支付卡清算交易中確實存在壟斷。
◆已經在中國提供服務的電子支付提供商,中國應該履行向其開放市場的義務。
·延伸閱讀
業內擔憂:電子支付市場格局或生變
每經記者 趙陳婷 發自北京
隨著WTO官網上有關美國貿易代表署投訴中國銀聯壟斷一案內容的公布,中國電子支付市場形式似乎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7月16日,WTO對此案公布了專家組報告,初裁認為銀聯在某些類型的人民幣計價的支付卡清算交易中存在壟斷,違反了WTO相關規則。專家組提出,對于已在中國建立分支機構,且已在中國提供服務的電子支付提供商,中國應該履行向其開放市場的義務。
這與央行此前發布的 《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強調支付業務許可證申請人必須滿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且為非金融機構法人的條款并不違背。
目前,中國支付市場上還看不到一家外資支付企業的身影,但中國電子支付市場的蛋糕已愈發誘人。
據艾瑞咨詢統計,去年中國支付行業互聯網支付業務交易規模達2.2萬億元;今年一季度交易規模達7760億元,同比增長112.6%。
易觀的測算顯示,未來三年第三方支付增長幅度均在50%以上,今年規模將達38412億,2013年達64148億,2014年達99469億。
目前中國電子支付市場上,除支付寶、財付通、銀聯和快錢等幾大第三方網上支付企業外,還存在著大批中小規模的電子支付企業。據雅酷時空戰略發展部總監李亮提供的數據,目前電子支付市場上,銀聯排行第三,落后于支付寶和財付通。
不過,相對支付寶和財付通龐大的注冊用戶數量及基于此建立起來的品牌優勢,2011年6月才正式上線的中國銀聯“在線支付”和“互聯網手機支付”也有其獨特優勢。
在這次美中爭議案中,中國關于包括雙幣卡在內的所有在中國境內發行的人民幣支付卡必須具有銀聯標識的規定,被美方指責為對中國供應商和外國供應商實行差別對待。
對此,業內擔心,如以后中國境內發行了沒有銀聯標識的人民幣支付卡,并隨著這些支付卡發行銀行和持卡者人數的增多,銀聯在電子支付上的“大一統”優勢還能存在多久?
針對這次初裁結果對銀聯以后電子支付市場份額的影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中國銀聯方面,其對外負責人表示不方便透露。
“幾家歡喜幾家愁,而且是愁的比較多。”李亮認為電子支付行業目前仍處于微盈利時代,很多企業現在不計成本的跑馬圈地,同質化現象較嚴重。
隨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發放,越來越多的進入者也讓這個市場的廝殺似乎更加慘烈。
據央行此前公布的2012年第一批支付牌照名單,共有92家公司獲牌。加上之前的101家獲牌支付企業,截至目前,已有193家第三方支付企業拿到央行頒發的支付牌照。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荊林波告訴記者,近幾年,中國電子支付市場的競爭已愈演愈烈,而此時,如外資支付機構再被批準進駐中國,無疑會推動我國未來電子支付市場格局的改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