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7 00:57:17
今年8月以來,三七的價格已開始出現松動的跡象,價格出現下滑,上周更是急跌100元/千克,呈跳水局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牟璇
每經記者 牟璇
今年以來,在大多數中藥材凄風慘雨一路下跌的情況下,三七的價格還一路向上不斷創出新高,成為中藥材市場一只特立獨行的“牛”。但今年8月以來,三七的價格已開始出現松動的跡象,價格出現下滑,上周更是急跌100元/千克,呈現跳水局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與業內人士溝通后了解到,今年云南三七產區種植面積已創歷史新高,隨著大量新產品上市,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三七價格還會逐漸走低,高價將成為歷史。
三七價格4年漲12倍
2008年底,三七(80頭)的價格僅為60元上下,而4年后的2012年8月中旬,三七的價格已達到了740元,4年時間上漲12倍有余,讓人瞠目。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中藥材價格集體回落,前期瘋漲的金銀花、太子參等藥材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調。以金銀花為例,2010年金銀花價格曾瘋漲至320元/千克,但如今已跌落至85元/千克,與2009年的價格相當。
對于今年中藥材一反大漲態勢迅速回落,相關人士認為,前兩年中藥材頻繁漲價,使得炒作者涌入中藥材市場,新玩家的加入進一步抬高了中藥材的價格,同時中藥材種植企業紛紛擴種增產,使得今年不少新增的中藥材產能投入市場,加之不少投機者大量囤積的藥材也于今年全面放出,使得市場供大于求,導致中藥材價格大幅下跌。
但盡管大多數中藥材價格下滑,但三七卻不但沒有回落,反而氣勢如虹屢創新高。資料顯示,8月初,三七(80頭)的價格為740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31%。
為何三七一枝獨秀逆市上漲呢?中航證券分析師吳琳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連續3年的干旱是三七價格暴漲的主要推手。2010年云南大旱使得三七成為炙手可熱的寶貝,而今年年初,云南再現旱情,水文干旱較為突出,持續降水偏少,庫塘蓄水不足,再次推動三七價格的上漲。
同時,供求矛盾也是三七價格持續被推高的重要原因。近三年來,三七產量有所增長,卻一直未超過500萬公斤左右,年均缺口200萬公斤。
新貨上市在即 三七單周暴跌17%
不過,此前大漲的三七在近日出現暴跌。從最新報價來看,本周80頭三七已從680元/千克上下回落至560元左右,一周下跌超過百元,跌幅高達17.6%。對于后市,相關業內人士均認為,在供應日益放量以及新產品上市的情況下,三七的價格上漲或不可持續,高價也將就此終結。
云南文山是三七的主產地,全國95%以上的三七產自這里。根據文山市生物資源開發和三七產業局政府信息公開網站介紹,文山三七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高價運行已達四年,雖然種植成本大幅上漲,但收益仍十分可觀,這極大激發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種植面積穩中有升。
不過,從云南文山三七研究院的報告中2012年三七的種植和發展來看,三七價格下行將是大勢所趨。2012年,云南三七產區種植面積約達16萬畝,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2012年三七的采收面積約5萬畝,預計產量可達到850萬公斤,而目前市場對三七的年需求量約700萬公斤左右,供不應求的局面將徹底反轉。
云南文山三七研究院院長崔秀明在此前也對媒體透露,如果不出現極端氣候和政策因素影響,2013年云南三七種植面積將達到24萬畝以上,較2007年翻一番,其中采收面積有6萬余畝,產量便有可能突破1000萬公斤大關,供過于求的局面將會出現。2014年三七采收面積只按12萬畝計算,也將達1800萬公斤以上。如果這種局面出現,三七價格下行將無法避免。
中航證券分析師吳琳向《每日經濟新聞》介紹,如今三七價格已經出現松動的現象,10月份三七又將迎來產新期,隨著新貨大量上市,供應量增多,預計三七行情還將繼續下滑,前期高價將成為歷史。
上市公司成本壓力緩解
在三七價格猛漲的這四年,上市公司也持續忍受著成本上漲的折磨。目前,主要有兩種醫藥產品對三七的需求較大,一是血塞通系列產品,二是復方丹參系列。其中涉及的上市公司有昆明制藥(600422,收盤價18.41元)的三七系列、中恒集團(600252,收盤價11.14元)的血栓通、白云山A(000522,收盤價21.10元)的復方丹參片、天士力(600535,收盤價49.81元)的復方丹參滴丸、云南白藥(000538,收盤價58.90元)的白藥系列、康緣藥業(600557,收盤價18.89元)的散結鎮痛膠囊、片仔癀(600436,收盤價97.33元)的片仔癀系列以及華神集團 (000790,收盤價8.16元)的三七通膠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云南白藥有自己的三七種植基地,華神集團此前也提到將在四川攀西地區建設三七種植基地,天士力、白云山A等也都在跑馬圈地。根據文山市政府網的信息顯示,2010年起,天津天士力集團通過其全資子公司云南天士力三七種植有限公司出資1.36億元,擬用7年時間(2010~2016年)建設三七良種育苗基地1080畝、三七生產基地5400畝,項目建設達到設計目標后將年產優質三七450噸、儲備三七藥材100噸。
若三七的價格出現大幅下滑,上述以三七為原料的上市公司的成本壓力將有效緩解,不過這些公司大舉“跑馬圈地”,又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三七供需失衡的狀況,進一步導致三七價格走低。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曾因囤積三七遭發改委“提醒告誡”的康美藥業(600518,收盤價15.64元),盡管一直對自己的存貨諱莫如深,但從其中報顯示來看,公司庫存商品由期初的16.3億元增長至18.1億元。在今年九成中藥材價格都在下降的情況下,康美藥業存貨“零跌價準備”讓不少投資者疑惑。如今三七也加入中藥材價格下跌大軍中,康美藥業又將如何處理自己的跌價準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