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2 00:49:0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梅俊彥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梅俊彥 發自深圳
“最近省政府的人專門跑到金融機構的董事長那里去做工作,政府很多公路項目的資金都不夠。”一家國有大行廣東分行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
新項目密集獲批,也就意味著新一波的政府融資已經啟動,有銀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這些項目的融資渠道估計還是以銀行貸款為主。
但是上述國有大行人士則對記者表示,考慮到公路項目流動性較差,加上受到信貸規模控制和利率市場化的影響,銀行對此類項目持謹慎態度。那公路項目的融資問題將如何解決?
銀行:選擇性做一些
記者從6~8月份獲批的13個公路項目發現,公路全長接近或者超過100公里的有7個項目。其中公路全長最長的是青海省茶卡至格爾木公路改擴建工程,約474公里,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新疆自治區阿克蘇至喀什公路的項目也達429公里。
“主要是現在做的項目要不就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要么就是完善路況的小工程,整體看還款的期限特別長,這對銀行流動性的影響比較大。”一家國有大行廣東分行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該國有大行人士指出,他所在的國有大行會選擇性做一些。“現在不是銀行沒有錢,而是受到信貸規模的影響比較大,所有銀行每年新增的規模都很有限。另外,考慮到利率市場化推進,把利率鎖定在這么長的時間內,可能對我們銀行下面的經營也會有影響。”
“政府重點項目建設資金籌集現在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投融資模式單一,融資方案偏重依賴財政直接出資;二是投融資方案缺乏審慎策劃,可操作性不強;三是民營企業、外資、民間資本對重點項目資金籌措貢獻不高。”上述國有大行人士指出。
以“十一五”期間,珠三角城際軌道項目為例,僅資本金出資就達千億元左右,而該類項目既定的融資方案為省財政和鐵道部共同出資,其余部分引用商業銀行貸款(目前由于鐵道部已停止出資,最終可能變更為省本級財政籌措全部資本金)。
“如按此方案操作,城軌項目將擠占省本級財政絕大部分資金空間。由于該類項目經濟效益較差,回款周期較長,也給商業銀行貸款融資審批帶來巨大困難。”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認為,政府項目資金籌措系統應當有良好的運行機制。
其他渠道受堵
一家城商行的資金運營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地方政府做新項目,主要借助地方融資平臺,而地方融資平臺此前絕大多數都是銀行貸款。
如今銀行不熱衷做公路項目,銀行以外的融資渠道能否滿足需求呢?除傳統的銀行渠道外,政府項目建設資金籌集還可以有很多思路。比如說BT模式和BOT模式的項目融資、股權融資、企業債、中票、短融、信托基金、融資租賃和資產證券化。
西部地區一家信托公司項目管理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所做的政府項目基本上都是BT融資模式。BT融資實質就是利用建設單位墊款進行建設期融資,成功實現BT融資的關鍵是銀行貸款支持。
也就是說,在銀行受到信貸規模限制的時候,BT融資模式也就難以舒展拳腳。
在銀行資金供給緊縮時期,信托計劃融資往往會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因為其不受信貸規模的約束。但是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表示,其缺點是期限短,成本高。
“今年上半年信托的成本有18%左右,比銀行貸款利率高一倍。很多公司是用來周轉,長期用這么高成本的貸款,一般行業承受不了。”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說。
北京一位信托業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她估計發改委新批的項目過半的資金量要通過債券來解決。地方政府債券具有融資快、成本低的特點。在當前資本市場前景不明朗、民眾及投資機構投資渠道單一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有助于引導資本市場走向,吸引民間資本。
但是上述國有大行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地方政府債券跟公路項目結合,又會面臨期限匹配和對凈資產限制的問題。“短融不超過1年,中融3至5年,企業債7年,都難與公路項目匹配,而且對凈資產要求還很高。”
資產證券化有望“解渴”
那目前的公路項目有沒有較為匹配的融資渠道呢?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認為用資產證券化進行融資有可操作性。
以2005年券商推出首只資產證券化創新產品——“莞深高速公路收費收益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為例,其以莞深高速一、二期的公路收費權中的未來18個月的收益權作為基礎資產,發行以專項理財計劃為平臺的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所得的5.8億元資金用于購買6億元收益權,產生的公路收費現金流將用于向計劃份額持有人支付本金和投資收益。
“資產證券化在沉寂幾年后得以重啟,對政府、企業,都是一個融資的方向。不過從目前看,存量地做這些產品比較合適。已經通車的一些項目,收入恐怕最多只夠覆蓋利息,不能覆蓋營運費用。”上述國有大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不過,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認為,主要在有效期之內,做5至10年的資產證券化的產品都可以,可以解決信托計劃等渠道跟公路項目的期限錯配問題。
“資產證券化在發達國家是個很平常的產品,我們主要是制度上的問題沒有跟上。我們現在入池的資產太單一,像公路、水廠、電費,只要有未來收益的都可以去做,而且可大可小,比較靈活。并且這個產品是在銀行間進行買賣,流動性較差。所以我們可能要設計短期、中期的產品來增加它的流動性,活躍市場。另外在政策上還要把非金融機構納入可以交易的對手。”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表示。
(每經記者李玉敏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