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4 01:02:06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彝良初步形成的重建規劃總投資達到約288億元,涉及項目775個。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劉林鵬 李澤民發自云南
每經記者 劉林鵬 李澤民發自云南
一臺老舊的吊扇,嗡嗡轉動在天花板下,房間內白色的墻壁已經泛黃,角落里堆著各種雜物……
在這間老舊的會議室里,彝良縣教育局基建科的楊股長正坐在長長的會議桌前,不停地敲打著鍵盤,其間不斷有電話進來,他邊接聽邊在紙上記錄著各種數據。這些電話的內容大體一致,基本都是各鄉鎮學校反饋上來的災后重建信息。他要把這些信息第一時間報給當地發改局,以便為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編制提供數據支撐。
這一天是9月12日的上午。接連兩天中,彝良縣住建局、民政局、扶貧辦等多個部門連續加班,緊張地收集信息、核實數據,并上報規劃方案。一場災后恢復重建的戰役已然打響!
彝良震后不到72小時,云南省便啟動了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的編制工作。“建什么?建多少?在哪里建?怎么建?需要多少錢?錢從哪里來?”等一系列問題均需要在最快的時間內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彝良初步形成的重建規劃總投資達到約288億元,涉及項目775個。
首要任務是民房恢復重建
彝良震后第二天,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7.04億元,房屋倒塌超過3萬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查訪洛澤河鎮的新街社、樹林社、花家園社等地的民居損毀情況后發現,此處的房子大多數是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塊和泥土堆砌而成。這些“土石房”幾乎全部垮塌,而新建的磚瓦房則并無大礙。
彝良縣城建局保障房建設管理股股長夏榮波告訴記者,由于山地眾多,經濟條件受到限制,彝良山區農民自建房屋95%以上都不具備抗震的條件。
眼下氣溫漸冷,尤其是住在高山的災民何時搬入新居,新學期剛開始不久的學生如何能盡快搬到新教室上課,成為災后重建首要面對的難題。
9月10日上午,彝良縣抗震指揮部召開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編制工作座談會。“這次規劃編制是由省發改委牽頭,有9個省廳局參加,昭通市委市政府配合。”彝良縣發改局副局長楊玲12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彝良縣政府也從住建局、發改局、教育局、衛生局等部門抽掉了人手,參加了災后恢復重建暨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9月10日,云南省發改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王喜良稱,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要依靠災情評估報告和經濟社會發展報告為基礎依據。規劃編制要在9月20日前完成。“規劃編制要堅持統籌兼顧、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切合實際的原則,既不盲目擴大也不跑冒滴漏。”王喜良表示,地震烈度在5度以上的災區,各項恢復重建工作全部納入規劃;地震烈度在4度的,受損的民房和教育、衛生、民生等社會設施可以納入規劃;以重災區洛澤河鎮為重點兼顧縣城和其他受災鄉鎮;其他縣以災情評估報告為依據確定。
據了解,重建分為三個階段,時間設計2年。其中第一階段為基本保障重建階段,時間跨度為2012年10月~2013年1月 (春節前),重點任務是民房恢復重建,學校恢復上課。
初步上報288億元投資規劃
“9月11日,在發改部門的組織下,相關部門通過一天一夜的艱苦奮戰,順利完成災后恢復重建發展規劃項目的編制和上報。”彝良發改局抗震救災信息(第八期)上的信息顯示,初步規劃項目775個,總投資288.4億元,擬爭取中央資金227.6億元,省級配套資金39.3億元。
在前述775個項目中,初步規劃民房恢復工程需要資金78.8億元;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需54.1億元;社會事業發展工程需74.7億元,特色產業發展培育工程需21.7億元,扶貧開發工程8億元,城鎮建設工程29.1億元,防災減災工程19.9億元,生態環境保護工程2億元。
在災后重建即將“起航”之時,解決受災群眾的居住問題成為首選。彝良縣扶貧辦主任王明香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重建最為關鍵的是解決受損的民居問題,保證災民入住,然后才能扶持相關產業,以達到“安居樂業”。
據了解,重建工作將會與現有的整村推進、信貸扶貧、異地搬遷以及社會扶貧等項目結合起來,以這些項目為依托爭取資金支持。由于涉及面廣,資金或將面臨缺口。
由于我國農村房屋和土地使用權的約束,地震之后最可選的“異地搬遷”比較難以開展,原因在于搬遷之后沒有生活條件,所以近年來往往采取 “就地就近搬遷”。但由于彝良當地大都屬于地質災害頻發的區域,重建工作中的就近搬遷就需要在房屋抗災能力上花大功夫。基于此,這次重建過程中給予民房恢復重建的資金高達78.8億元,在各大工程中為數最多。
應結合轉變產業發展方式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規劃研究部副研究員文輝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重建過程中應轉變產業發展方式,更加合理地利用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能資源。引進大中型企業開發開采,做好生態治理,堅決取締和杜絕一些小煤礦、小水電。”他強調,要做好產業園區選址規劃工作,鼓勵企業向園區集中,主要解決本地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同時根據本地農業特色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而在土地方面,文輝認為,“可申請增加年度計劃指標,增設周轉指標,探索實行人地掛鉤、城鄉掛鉤,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在對口支援方面,申請省內各市對彝良縣鄉鎮進行對口援建,鼓勵省內企事業單位進行定點定向援助。”他表示,應該把小城鎮建設作為災后重建的重中之重,把小城鎮作為災民安置的主體。依托原有鄉鎮基礎做好選址工作,使農村人口向鄉鎮進一步集中;而距離鄉鎮較遠的居民點可以適當集中,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此外,彝良的民族鄉鎮地區還可以借鑒四川映秀鎮和水磨鎮的經驗,建設旅游小城鎮。比如水磨鎮原來是汶川的工業重鎮,經過災后重建和經濟方式轉變,摒棄了以破壞生態攫取資源為主的工礦業,轉向以旅游為主的無污染“朝陽產業”。
文輝建議,“應該積極發展服務業,人口在小城鎮的集聚有利于發展服務業,一方面也創造出各種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多種服務業業態,增加收入。”
“基礎設施重建要以恢復功能為主,建設標準要以適用為主,不能制定過高的標準,錢要花在刀刃上。”文輝表示,交通以打通聯絡線為主,通訊網絡建設以加強應急能力建設,特別是受災害嚴重鄉鎮的郵政設施恢復重建要優先考慮。同時要加強變電站(所)建設,迅速恢復照明、確保工程施工用電等。在水利方面,應加強次生災害的防范,對受損的水庫、堤壩等要及時加固,恢復重建農村水利基礎設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