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4 01:02:07
每經編輯 李彪 每經記者 原金 發自北京
李彪 每經記者 原金 發自北京
中國光伏產品大半市場位于歐洲的格局,在未來3年有望逐步改觀。前日(9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21GW)以上。這意味著屆時中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在2011年基礎上將擴大5倍。
在歐盟立案調查中國光伏產品之際,相關部門鼓勵國內光伏市場快速發展,顯然有對沖光伏行業風險之意。
外來壓力給國內市場帶來契機
截至2011年底,德國已實現光伏總裝機約25GW,并鎖定到2020年實現52GW的目標,而中國光伏總裝機僅為3.6GW。
2011年,我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成為世界之最,但發電量僅占我國全年發電量的1.55%,光伏發電量不到0.1%。“我國新能源的成長空間很大。”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近幾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很快,但在核心技術上發展滯后,主要依靠從歐美買進高純度多晶硅,生產光伏產品再出口到海外的模式,也就是業界所謂的 “兩頭在外”,這也使我國光伏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既擺脫不了國外的技術控制,也難脫離對國外市場的依賴。
受到歐盟“雙反”調查的影響,當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面臨巨大的外來壓力,但這也給我國光伏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契機。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吳鐘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當前的產業形勢下,我國光伏產業應抓住機遇加快市場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
在當前,開拓國內市場和新興國際市場、淘汰落后產能等措施都可以促進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但管理體制滯后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管理體制的完善比技術發展本身更重要。”孟憲淦告訴記者,分布式發電管理辦法、分布式發電上網管理辦法和可再生能源上網的配額制等文件都已經出來,但還沒有正式公布。現實情況是文件好定,執行較難,比如配額制難以執行等都牽涉到了電力體制改革的問題。
歐盟撤案可能性小
據專家介紹,我國光伏產品90%左右依靠國外市場,內銷只有約10%,對國外市場的過分依賴也給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帶來諸多變數。
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以后,商務部已派遣代表團前往歐盟進行貿易磋商,國內的光伏企業也在積極配合歐盟調查。但在專家看來,爭取歐盟撤案的可能性并不大。
孟憲淦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據了解,歐盟立案需要占歐盟光伏產業25%份額的企業同意,撤案則需要占光伏產業50%份額的企業贊同,因此撤案的可能性較小。”
吳鐘湖也持相同的觀點,他認為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雙反”的可能性比較大,不過即使最后作出裁決,關稅也會比美國低。
由于歐美市場占據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絕大多數的份額,兩大市場的步步“圍剿”給我國光伏產業帶來巨大壓力。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兩頭在外”讓光伏企業的命運掌握在了別人手上,盡管這兩年國內的市場也正在逐步放開,但仍然是杯水車薪,遠水難解近渴。
基于此,能源局《規劃》的出臺,有望扭轉上述不利局面,也有望成為國內光伏企業的一道曙光。
·新聞觀察
企業界擔心規劃“遠水難救近渴”
每經記者 喻春來 發自北京
9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橫空出世”,讓A股市場的光伏板塊各股昨日(9月13日)早盤一度集體爆發。
“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某光伏企業高層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不過也有企業界人士擔憂地稱,“十二五”規劃是一個長期目標,但國內光伏企業眼前最重要的是邁過歐盟調查這個 “坎”,因此上述規劃恐怕有點“遠水難救近渴”。
有行業分析師認為,目前國內光伏企業所面臨的困境不是簡單的一項規劃就能解決,需要在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給于實質性的支持,而在規劃中,電價補貼、并網等關鍵問題暫時還沒有出現解決的跡象。
根據規劃,到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達到250億千瓦時。尚德電力高級副總裁洪曙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前傳聞中“十二五”末裝機容量達到40GW沒有作為硬性指標寫進規劃中,“這有些讓大家失望。”
對此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認為,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目標一再上調,短時間內由5GW調至21GW,業界已經質疑聲不斷,若再盲目升至40GW勢必掀起軒然大波。不切實際的目標非但不能幫助光伏企業脫困,還會誘導企業大規模上馬光伏電站項目,使得產能過剩局面進一步惡化。蕭函表示,此次規劃出臺為光伏行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調,有助于企業開拓國內光伏市場,促進行業穩定發展。
英利總裁辦副主任梁田也認為,上述規劃是一個好的信號,說明國家沒有看衰而是力挺國內光伏產業,這也給投資者發出了未來產能數量和布局的信號。2500億的光伏電站投資將直接利好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都將從中受益。但梁田也表示,雖然規劃長期利好光伏產業,然而從規劃到項目落地實施需要一個周期,因此短期內提振力量恐有限。“(光伏企業)更重要的是邁過眼前這個‘坎’。”
規劃中指出,要盡早實現太陽能發電用戶側“平價上網”,對此蕭函認為,如果沒有配套措施,這一規劃難免會淪為一紙空談。要想大量拉動國內市場需求,必須大力發展分布式發電,同時實現平價上網,只有這幾點做好了才能真正起到拉動的作用。
蕭函表示,國內光伏行業洗牌漸行漸近,多數中小企業或面臨破產危機,全產業鏈將面臨大整合。短期內國內光伏企業難以有所起色,能否順利突圍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