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5 01:02:1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杰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杰 發自北京
近日,在北京秋季房展會上,3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產商,推出了140多個項目。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塞浦路斯、斐濟等國家和地區的地產商齊聚房展會,擠爆了“國際館”。
據北京衛視報道,本次北京秋季房展會共有國內外300余個項目參展,北京本市僅有40個左右項目,且大多為老項目,其余250余個為海南及海外項目。
“雖然很多海外項目價格都非常低廉,看上去極具誘惑力,但要面對養房和高額的稅收壓力,也不容易出租,投資容易升值難”,現場一位海外房產投資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推介:開發商打移民牌
一位接近海外地產商的人士稱,他們來到中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很多城市都在實行限購,擠出了一部分投資者,海外地產商恰恰看到了這樣一部分購買人群;二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巨大的消費潛力也是海外地產商看中中國市場的最主要原因。
展會現場,不時有西裝筆挺的老外操著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向市民推介:“陽光海景房,30萬歐元拿永久居留證,超值。”而在洽談中,移民往往會成為最后的主題,房產反而被介紹成移民的附屬。
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日前發布名為《畢馬威中國經濟全球化觀察》的報告稱,鑒于國內樓市調控從嚴、歐美房價連創新低、人民幣近年來持續升值等原因,海外樓市資產越來越吸引中國投資者的目光。報告稱,根據美國全國地產經紀商協會發布的一份報告,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國際買家在美國購買房產的總金額為825億美元,其中中國買家占11%,約90億美元,僅次于來自加拿大的購房者;而2009年,中國買家在國際買家中的比重還只有5%。
全經聯研究院副院長陳寶存表示,加拿大、美國、英國三國的投資移民項目占據了市場上的大部分份額。去海外定居的中國投資者,一般不會在北京購買海外房產,這部分人群會到移民意向地考察開發商的資質和具體項目。一些教育資源和國民福利并不被中國投資客看好的國家,打移民牌或許只能成為其參展的一個“噱頭”。
擔憂:房產糾紛該找誰
北京秋季房展會上海外房產項目的低廉價格頗為吸引人。30萬歐元左右的成本不過是北京五環的一套兩居室,但在歐洲一些小城市卻能換一套獨棟海景別墅。盡管如此,投資客還是有些擔憂。
“國內的開發商常借助節日效應,大打感情牌,請市民參加各種派對、抽獎活動、免費提供班車看樣板間,拉攏客戶。而這些海外項目看盤都需要自掏往返機票。連項目都不能免費看,怎么去購買呢?”投資客張女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記者了解到,參展的多個海外項目對于中國看房團的考察模式大多為,如果認購成功,開發商負責看房期間的費用,包括往返機票和看房期間的食宿。如果不能認購,看房者要支付往返機票的費用,開發商只支付看房期間的食宿費用。而有些海外開發商開出的條件更為苛刻,在看房者與項目的 “親密接觸”中還要交納5000元人民幣的保證金,并許諾看房不成功,可以退回保證金。“開發商在國外,看房不成功,我們去找誰退還保證金?”上述投資客說。
“國外的法律、風土人情和投資環境等對我們來說都是陌生的,假如出現房產糾紛,我們打官司都不知道找誰去。”“炒房客”張先生認為,由于不了解國外開發商的資信,他更傾向于投資國內開發商在國外開發的一些項目。
對此,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表示,國內客戶對于海外開發商并不是很了解,中國房企在本國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號召力,在海外項目中更能獲取國內購房者的信任。
風險:需請專業人士來把控
北京美聯物業高級經理張磊分析,海外地產雖然看上去很美很廉價,但境外投資所存在的政治、政策、市場、匯率等風險必須正視。按照美國相關規定,房屋出租,業主要繳納租金的5%到10%作為管理費。除此之外,每年要繳納房屋價值1%到2%的房地產稅。
“由于海外各國政策不同,不了解當地法律會給購房人帶來諸多麻煩。比如澳洲,沒有取得居民身份前你購買的房產是不能出租的,這樣對在國內生活,在海外置地投資的購房人來說,如果不了解該政策,就可能導致原本以租養貸的投資計劃流產。再比如美國,很多城市的法律傾向于承租方而不是出租方,購房人一旦成為業主,就要面對作為承租方應當承擔的種種義務,包括維修、養護,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被告,面對巨額索賠的風險。”秦兵房產律師團徐斌律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海外購買房產,購房人要面對很多問題,包括購房時的法律風險,購房后的房屋看管,出租以及出賣時同樣也存在各種障礙。
北京四季房展組委會國際業務總監魏克非提醒海外購房者,海外置業要謹慎,切忌沖動消費。購房者一定要選擇市場秩序相對穩定、法律相對健全、商業環境較完善的經濟體。購房前一定要做功課,去了解相關的國家、城市的法律法規以及市場的波動情況。購房前一定要聘請專業的機構,比如律師事務所、房地產的經紀人、會計師等各方面的人來把握整個交易過程,把海外置業的風險降到最低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