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3 01:33:19
要想讓實體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讓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成功,就必須要疏通經濟“血管”,使金融渠道順暢,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
《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時期我國金融業發展的方向和改革的目標,并提出了諸多具體措施。如果這些改革舉措都能有效得到落實,我國金融業一定會在“十二五”期間邁上一個新臺階。
但金融改革并非易事。如今中國經濟飛速發展,金融壟斷、低效的金融資源配置和條塊分割的分業金融監管已經很難適應實際需求。要想讓實體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讓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成功,就必須要疏通經濟“血管”,使金融渠道順暢,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
以銀行為例,如果再不放開金融牌照,不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這些金融機構很難真正強大起來,老百姓很難獲得與消費支出相對應的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也很難有效獲得金融支持。金融改革“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讓金融資源真正按照市場需求來有效配置,而且決策層主動改革的意愿非常強烈。
當然,金融改革也需要策略和節奏,不能盲目冒進。比如,我國資本項目下的對外開放不能過急,畢竟我們還沒有做好跨境監管的準備,而且我們還沒有理順和完全調理好國內利率、匯率的市場化環境,因此中國的金融改革和開放應該“先內后外”,可將金融企業牌照先向中國民間資本開放,允許有牌照、有規則的民間金融存在。
同時,金融監管框架需要盡快改革。隨著金融控股集團的不斷出現,金融機構混業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如果繼續沿用分業監管,除了監管覆蓋不足外,各種交叉性的金融產品會讓金融系統性風險進一步擴散,不利于金融安全。尤其是金融控股集團的業務涉及多個金融領域,遍及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使得風險更加分散和難以監控,傳統的分業監管體制往往難以對金融集團的總體風險進行有效監管。因此,建立統一的金融混業監管機制迫在眉睫。
對此,金融改革“十二五”規劃也格外重視,明確提出要避免監管缺位和錯位,要完善金融穩定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信息共享的規范化和常態化。細化金融機構分類標準,統一監管政策,減少監管套利,彌補監管真空。但這實施起來存在難度,如果沒有一個超越部門權力的統一監管協調機構,很難做到統一監管和信息共享。
因此,筆者建議,希望中國金融市場建立一個廉潔公正、有統一戰略、對市場長期負責的“金融安全協調委員會”。在目前中國金融市場分業監管和“五龍治水”的格局下,各部門利益的博弈和爭執往往導致制度規則趨于平淡或模棱兩可,很多金融創新業務往往在利益爭執中夭折。
因此,設立一個為中國金融市場長遠發展的戰略協調管理部門非常必要。這樣既可以防止部門利益下的短期化,也可以逐漸杜絕金融部門的權力尋租。同時,也可以讓該部門承擔研究國家金融戰略和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重任,讓其積極研究成熟市場的歷次金融危機,吸取各國的經驗和教訓,制定和構建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戰略宏圖,避免我國金融業走彎路。不過,筆者建議,此部門的職能只是協調、監督各金融監管部門,負責國家金融安全和金融戰略的制定,負責跨境金融監管。
而在此之前,不妨先將分業監管調整為統一的分類監管,最好先按金融產品的屬性來劃分監管范圍,而不是以部門和企業來劃分,避免同質產品的不同監管導致風險防范不一。統一監管體制有助于監管部門更好地識別和監控金融風險在不同金融機構和部門之間的轉移,監管部門可以有效監控不同類型金融機構提供的同類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要對各金融單位和混業經營的金融企業實施嚴格的防火墻制度,避免系統性風險的傳染。
當務之急,應該打通各部門之間的監管通道,共享監管信息,盡早建立統一、協調的金融混業監管框架。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pdpkct.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