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11-28 09:32:28
每經實習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年末將至,新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以下簡稱新版目錄)的出臺時間逼近最后期限。
2009年8月,衛生部等9部門首次公布《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管理辦法》,并明確指出基藥目錄“原則上每三年調整一次”。時至2012,正好迎來調整窗口期。
卓創資訊、申銀萬國等市場機構認為,如果新版基藥目錄能順利出臺,明年醫藥行業有望迎來新的“小陽春”。
新版目錄12月中旬前出臺
“今年新版目錄要出,等出臺后,還會有一個大規模的宣傳工作。”11月27日,一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12月中旬前將會出臺。他表示,這幾天衛生部相關人士正在密集碰面、組織會議,爭取在剩余不多的時間內對新版基藥目錄進行最后的商議。
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新版基藥目錄將囊括500余種藥物, 其中包括292種化學藥,184種中藥,21種民族藥,和2009年205種化學藥、102種中藥相比來說,新增藥物擴容幅度近70%,品種接近200個。
記者還了解到,新版基藥目錄中對于中藥類藥物擴容幅度較大,其中骨傷科用藥擴容9種,清熱劑擴容32種,扶正劑擴容7種,止咳、平喘劑擴容6中,而且多個基藥獨家品種出現在這份新目錄中,例如東阿阿膠的復方阿膠漿、靈峰藥業的金雞膠囊、萬通藥業的萬通筋骨片等。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坊間流傳的版本甚多,自己不方便對其中的任何一個版本作出評價。因為截至到正式發布前的一天,2012年新版基藥目錄都不會停止遴選的過程,隨時可能會有變動。目前來說,沒有人能見到終極版的“廬山真面目”。
目錄將擴容 大病醫保用藥或難納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隨著藥品種類的增加,新版基藥目錄擴容已成事實,但大病醫保藥物能否搭上這次新版目錄擴容的順風車,仍然存疑。
11月20日,陳竺在2012年中國藥學大會上表示,年內將發布2012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新版基藥目錄的適用范圍將從基層醫療機構擴至各級醫院,并傳遞出目錄擴容的明確信號。
卓創資訊醫藥行業分析師趙鎮認為,不管最終版本如何,“擴容是肯定的,此前政府部門官員就多次說到擴容,只是擴容種類和多少的問題而已。” 他表示,自從2009年實行基藥制度以來,各地雖然有一定增補目錄的權限,但很多方面覺得09版本基藥目錄品種較少、劑型單一,不能完全滿足基本用藥的需求,更不能滿足疾病譜的改變,“目錄增補勢在必行。”
他指出,在新版擴容中,中藥擴容幅度有望明顯加大。舊版102種中藥種類,已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目前,我國對于中藥的研究、認知顯著提升,中藥的性能、質量、可控性、安全性隨之提高,和西藥相比,價格上也有一定的優勢。而且,相關部委近年來頻繁出臺扶持中藥產業的政策規劃,醫藥十二五規劃中更是把中藥產業定位在戰略新興產業。中成藥、民族藥這些都將有望體現在下月出臺的新版基藥目錄中。
11月21日,衛生部高層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基藥目錄制定的最新動態。該負責人表示,在推動大病醫保的過程中,涉及重大疾病防治所需的基本用藥,將逐步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管理,并實施以省為單位的集中采購政策。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求證大病醫保藥物能否在最后期限前,沖進新版基藥目錄時獲悉,由于高層表示的意思是“逐步納入”,所以并不能保證此次修訂就囊括進新版目錄。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衛生經濟與管理學系主任劉國恩認為,“大病醫保藥物納入基藥管理”仍有待進一步觀察,不能草率行事。他指出,以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為例,其遴選、配送、報銷及采購等,均是以省為單位展開公開招、投標的,如果大病醫保用藥也納入基藥管理,無疑會沿用已經成熟的省級招投標平臺,但目前該平臺存在一些問題。
趙鎮也認為,如果沿用已有的招投標平臺,就可能沿襲傳統基藥招標時采用的“雙信封”標準,即放寬質量線,唯低價選取。
醫藥行業將迎“小陽春”
趙鎮指出,新版基藥目錄的出臺,將給醫藥行業整體帶來一定的利好。
根據申銀萬國日前的研報顯示,隨著新版基藥目錄的出臺,醫藥行業將迎來2013 年“小陽春”。最可能帶來業績超預期的主題是基藥獨家品種,從基層市場向醫院市場推進,會帶動進一步放量;而新藥上市、股東層面的變化、GMP 認證帶來的行業性機會以及超跌個股都可能演繹主題行情。
申銀萬國研報指出,當前醫藥板塊絕對估值對應12 年預測市盈率為25倍,相對全部A股溢價70%,高于歷史平均水平,基本反應了行業基本面運行情況,我們建議短期板塊以防御為主。13年行業增長有望加速,政策面整體溫和,有望上演小陽春行業。
上海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趙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根據相關研究所數據統計,預計2013年國內醫藥行業將會有20%的增長,而這其中,我們比較看好化學制劑和中成藥產業的公司發展。化學制劑受國家關注和扶持,而在重要領域中,以片仔癀為代表的傳統中藥漲幅過高,目前存在一定估值風險,但以香雪制藥等為代表的中成藥在未來還有望繼續發展。
但趙鎮認為,醫藥行業能否利潤大增仍待進一步觀察,一是因為雖然80%以上的基藥目錄跟醫保目錄重合,但進入新版基藥目錄的藥種,不能保證一定進入醫保目錄;二是最大的利好是可以放量,但是降價的可能性也不小,國內10幾年來基藥行政降價了20多次。所以有些企業不一定能獲利多少。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