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6 01:10:20
繼去年和今年兩次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構架重整后,馬云淡出阿里巴巴的努力走出了標志性的一步。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陶力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陶力 發自上海
繼去年和今年兩次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構架重整后,馬云淡出阿里巴巴的努力走出了標志性的一步。
昨日(1月15日),阿里巴巴集團(以下簡稱阿里)董事局主席馬云宣布,從5月10日起,他將不再擔任阿里CEO一職,將全力以赴做好董事局主席全職工作,他“有信心”在5月10日宣布阿里的新任CEO。
馬云稱,阿里絕大多數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領導者將會退出管理執行角色,領導責任將被交到“70后”、“80后”的同事手中。
而馬云將在未來主要負責戰略決策,協助CEO做好組織文化和人才的培養,及阿里公益事業。有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馬云卸任CEO,很有可能是在為阿里IPO鋪路。
把機會讓給年輕人
馬云去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我今年已經48歲了,我已經不再年輕,不能繼續管理這樣一家發展迅速的公司。我在35歲的時候,渾身充滿了活力,頭腦也很靈活。我對什么事情都不擔心。”
在《時尚先生》日前發布的馬云專訪中,馬云亦提到他體力不如當年,對于互聯網的一些新趨勢“思路跟不上了”。他表示,如果他的能力不再匹配阿里,就是對公司的巨大傷害,“其實心里面,我已經退了”。
馬云早想放權,為何直到現在才宣布?馬云昨日表示,9年前就有人希望他有一天不再擔任CEO。馬云同意這種看法,但他認為當時他和阿里都沒有準備好,“從那時候起,我和我的團隊就開始為這一天努力”。
現在看來,馬云和阿里都已經準備好了。
阿里在發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件中提到,接下來的幾年內,馬云將主要負責阿里董事局的戰略決策,協助CEO做好組織文化和人才的培養,并將會參與加強和完善阿里的公益事業。
事實上,接班人制度自阿里成立以來便一直存在,其核心為每一級主管都必須有意識地將培養自己的接班人,作為日常工作的組成部分。
“阿里有幸有數位這樣的人才,每一位都具有罕見的領導魅力和風格。”就下任阿里CEO人選問題,馬云的言下之意,是會在阿里內部選出,而提前數月宣布離任,就是“要鼓勵年輕同事站出來擔當”。
就在1月10日,阿里宣布了自1999年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變革,成立了25個事業部,并將原有業務決策和執行體系進行了調整,新體系由戰略決策委員會(由董事局負責)和戰略管理執行委員會 (由CEO負責)構成。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阿里內部的業務已經分拆,且每塊業務已經由不同管理層直接負責,在各子部門并行的情況下,CEO的實際控制能力已經不再那么重要。該人士還預計,阿里新任CEO將會從戰略管理執行委員會中的9名成員中誕生。“這次提前近4個月時間公布此消息,可能是馬云還需要時間來確認最終人選。
阿里公關部總監楊磊磊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調整主要是鼓勵年輕人走向前臺,并非江湖傳言退休。卸任了CEO,他還是集團董事局的主席。”
對于其他的猜測和疑問,楊磊磊并未給出正面回復。
互聯網實驗室董事長方興東則認為,馬云不當CEO是好事。過去一年,馬云經歷不少非同尋常的事情,應該允許自己有新的方式。CEO職務釋放出來,既不影響馬云繼續是阿里的靈魂和領袖,掌控戰略與方向,又可以更好地激勵團隊。
馬云給民企作示范
在業內看來,馬云卸任CEO,很有可能是為阿里IPO鋪路。
電商觀察人士魯振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此前經歷了支付寶和雅虎的一系列事件后,阿里需要淡化馬云個人的影響,所以亟需一個新的領導者來繼任。”
他認為,阿里新CEO上任后,可能很快會重啟IPO。
去年阿里的“七劍出鞘”,將整個集團劃分為了淘寶、一淘、天貓、聚劃算、阿里云、阿里國際業務和阿里小企業業務;而最新的“25個事業部”拆分方案公布之后,確實讓不少人吃了一驚:阿里的其他6大事業部基本沒有變動,但是最令人關注的淘寶“沒有了”。
記者發現,在新的阿里,已經沒有了“淘寶事業部”,取而代之的是根據淘寶上各個重點領域拆分出的物流事業部、商家業務事業部、航旅事業部等眾多小部門。
有分析認為,淘寶在經過數年發展后也遇到了瓶頸,且在集團內部與天貓之間的發展一直難以找到平衡。將淘寶分拆到各個事業群,一方面有利于淘寶的持續創新,一方面也能避免此前飽受詬病的知識產權糾紛。
易觀分析師陳壽送對記者表示,馬云的最新決定也意味著阿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這個大膽的決定將給中國其他互聯網企業和民營企業作出示范,短期內可能會對企業有一定影響,但由于馬云早就放手了具體的業務,所以未來整體影響并不大。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pdpkct.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