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1 01:10:3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劉衛琰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劉衛琰 發自北京
2010年,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出臺 《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以下簡稱 《通知》)。根據《通知》要求,試點工作于2012年結束。
由于新政尚未出臺,目前針對私人用戶的新能源汽車銷售已經基本停滯。來自某電動車企業的消息人士透露,截至去年年底,國家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已經停止,未來補貼是否繼續以及補貼的金額都無法確定,所以現在無法確定發票的金額,當然也無法開票,部分銷售已經暫時停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3年已經過去近兩個月了,這項政策何去何從目前依然沒有定論。
業內預計政策將延續/
根據《通知》的要求,私人試點補貼工作的推行期為2010年~2012年。這一政策的試點城市有5個,分別為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每輛最高補貼金額為5萬元,純電動乘用車最高補貼金額為6萬元。
然而這一政策在2012年底到期之后,目前針對這一政策是否延續,補貼的額度是否有變化,試點范圍是否將擴大等問題依然沒有明確的說法。
由于補貼政策出現 “真空”,此前執行的針對私人購買電動車的補貼基本停止,相關電動車企業都在等待后續政策的推出。
一位銷售電動車的經銷商證實了此事,“早在去年年底我們的新能源車銷售就基本停止了,這主要是因為政策的變動。目前我們只接受訂單,何時提車目前還不能確定。”
對于相關政策接下來的走向,全國清潔汽車行動協調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特聘專家王秉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相關部門應該正在制定相關的政策,但是何時能夠公布,未來將有何變化目前仍是未知數。”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付于武表示:“新能源政策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策,對于我國汽車產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認為這項補貼政策未來還將繼續。” 關于汽車企業關注的補貼金額問題,付于武預測“應該不會有變化”,“從國際來看,這一補貼金額已經高于不少汽車產業較為發達的國家。”
同時,有汽車企業內部人士也預計:“未來補貼方式和補貼金額應該不會改變。”
補貼政策收效甚微/
早在2009年,為了推動電動車的普及和應用,科技部、財政部、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就啟動了“十城千輛”工程,計劃通過提供財政補貼,用3年左右的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從而進一步推廣電動車的示范影響。
該工程推出一年后,《通知》正式出臺。《通知》出臺的目的非常明顯,即推廣新能源汽車包括私人電動車的發展。
然而在兩年多的推行過程中,私人領域的電動汽車推廣效果并不明顯。
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這兩年多來,我國推廣示范電動汽車數量共為27432輛,其中進入公共領域的車輛為23032輛,私人購車數量為4400輛。
北京電視臺《共同關注》的報道稱,“在長春,私人電動汽車銷售數量甚至為零。”
王秉剛作為“十城千輛”驗收工作組成員之一,他也表示:“這幾年來,我國的電動汽車大多是政府采購,或者進入出租車市場,私人購車數量微乎其微。”
上海高瞻新能源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上海的電動車基本都是進入公共領域,私人用戶占比較少。”
電動車在私人用戶市場銷售不順的癥結究竟在何處?一些消費者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有消費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總體來說電動車的價格還是太高,不太了解電動車是否成熟,未來電池保養是否需要更多費用也不知曉。”
電池技術的進一步成熟以及基礎設施的完善,都是消費者普遍擔心的問題。因此,有業內人士諫言,新的私人購車補貼政策,應該改變此前注重補貼整車制造企業以及消費者的傾向,將核心零部件制造企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補貼的重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