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智庫 2013-02-27 14:26:35
以產業發展推動的城鎮化是最優的城鎮化,在沒有辦法發展產業項目的地方,可以發展第三產業,為新增城市居民提供配套。
每經編輯 趙慶
今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發布,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年關注“三農”問題。中國新一屆領導人把城鎮化當作是新時期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而社會各界也紛紛對中央一號文件進行了各種解讀。
那么,什么才是最合適的中國式城鎮化道路呢?
中國的城市化帶來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數據,過去30年中國有5億人遷入城市,到2030年中國城市人口將占全球人口的1/8。中國的城市化率,正處于一個從40%到70%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急劇變遷的時代。然而,通常意義上人們理解的城市化,主要是指戶籍和土地上的城市化,這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和隱患。
首先,城市化絕對不是簡單地在戶籍上把農民轉變成城鎮居民。戶口本是什么?其實就是一張紙,雖然在一些地方這張紙還比較值錢。戶籍上的城市化是最簡單的城市化。農民在戶籍上變成城市居民后,的確可以享受一些城市居民所謂的待遇,比如醫療社保等等。但其實現在農村也在搞互助合作醫療保障,所以僅從這些最低保障來看,農民搖身一變成為城鎮居民后能夠得到的實惠有限,總不能把城市化理解成貪圖一點最低保障的小便宜吧?
農民變成城鎮居民后,首先要涉及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居住。變成城鎮居民以后,自然就不能再務農了,那以前有的土地也就沒了。讓農民自己掏錢去購買商品房,除了少數富裕農民以外,總體來說這不現實。據筆者觀察,目前各地較為流行的做法是把一個村或鄉的失地農民集中安置在政府修建的安居小區里。這種思路是通過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來解決城鎮化后失地農民的住房問題。由于以往農民居住在各自的宅基地里,非常分散,所以這種集中安置的做法較為合理,既節約土地,又使失地農民的居住至少在形式上看起來像城鎮居民:住在居民小區里。根據各地條件的不同,這些集中安置房的形態既有普通的多層小區,也有電梯公寓,甚至還有別墅形態的安置小區。在這些安置小區周邊,政府一般也會修建一些配套,比如菜市場、中小學校、小型醫院,等等。
把失地農民集中安置在安居小區,使其居住社區化,再變更失地農民的身份,使其成為新社區的城鎮居民,然后空出的寶貴土地用于從事各種房地產開發,吸引新的城市居民前來居住,這可能是當前在實際操作層面最流行的城鎮化發展道路。看起來很美。但這種城鎮化道路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呢?從總體上看,從農民變成城鎮居最根本的問題,并不是居住的形態和戶籍的狀態,這些都是形式上的和表象的。城鎮化背后最根本的問題,是農民放棄農業生產,而以城鎮居民的方式工作,獲取收入。把失地農民集中安置居住、變更戶籍身份,這些都不能帶給農民持久的收入。有地時,農民至少還可以進行農業生產獲得收入;而無地時,由農民變成的新增城鎮居民從事什么工作且如何獲取收入呢?一個最簡單的問題:農民變成城鎮居民以后,靠什么吃飯?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解決從農民轉變的新增城鎮人口的就業問題,這才是當前城鎮化最根本和最棘手的問題。但實際情況是令人擔憂的。近日,新華社連續發文,對一號文件涉及的熱點問題進行解讀。實際情況是最令人擔心的問題還是發生了:部分地方政府被指將城鎮化簡化為拆遷征地。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顧益康說:“一些地方政府容易把經念歪,以為城鎮化又可以大規模拆遷征地了。”
當前在一些地方,城鎮化被簡化為讓農民“上樓”,結果許多農民“被上樓”。一錘子買賣過后,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將成為一個長期的隱患。如果城鎮化被簡單演繹成“拆遷征地”,那前景可能是悲觀的。英國《金融時報》2月15日文章報道了長期生活在北京的記者湯姆米勒的一本書《中國十億城民: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移居背后的故事》,其中提到,“中國很大一部分經濟增長受到城市建設推動。當建筑活動在約20年后趨緩時,一種切實風險是:中國將成為這樣一個國家,'在零星區域分布著擁有巨額財富及受過教育的中產階層,但城市里充斥著龐大貧民窟'”。這或許有點危言聳聽,但絕不能讓“大躍進”式的城鎮化變成批量制造平民窟,這的確是我們應該警醒和堅決避免的。
那么,什么樣的城鎮化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兩點。
首先,以產業發展推動的城鎮化是最優的城鎮化。假設在城市郊區能引入一些大型產業項目,比如興建幾個工廠等等,那么從農民變成的新增城鎮居民就能去這些產業項目里就業,這樣既解決了工廠的招工問題,又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是一種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形式。當然,這對地方政府的要求更高,引入和發展合適的產業,其難度遠遠大于簡單的拆遷征地。
其次,在沒有辦法發展產業項目的地方,可以發展第三產業,為新增城市居民提供配套。筆者曾仔細考察過一些農民安居項目。在這些由農村演變而成的城市郊區新興社區中,原來的農田變成了新建的商品住宅小區。隨著城市居民從市區向郊區的遷移(這是大的趨勢),原來的農民可以在這些新建商品小區里從事保安、保潔以及家政等服務。在附近的一些配套商業設施里,原來的農民也可以就業。而在這些小區建成以前,原來的農民也可以在工地里打工,從事體力勞動。
應該注意的是,原來的農民除了種地以外的知識技能往往較低,所以一旦轉變為城鎮居民,其就業能力是很低的,這必然存在著一個轉型的陣痛期。當地政府可以輔以適當的職業技能培訓,以滿足以上兩種就業途徑的需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