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03-04 14:45:07
從長遠來看,農業面臨的自然風險十分嚴峻,比如水資源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然而卻未能引起足夠重視,相關政策對此的關注度亟待提高。
每經編輯 趙慶
馬先勇
近些年我常常看到有人指出,要想確保農民收入增長,就必須提升農民風險抵御能力。我們不能不承認,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滯后,農業綜合生產成本上升,農業種植利潤空間微薄,農民卻又必須面對國際競爭的壓力,內外部環境都十分嚴峻,風險越來越大。因此,亟須提升農民的風險抵御能力。有人認為,農民所面臨的市場風險比自然風險更為重要,因為市場風險對于廣大農民來說是難以抵擋的,如果不是特別嚴重的干旱洪澇,一般的自然風險農民是能夠克服的。
我完全同意農民面對市場風險抵御乏力的看法,但是,對農民或者農業所面臨的自然風險絕對不能輕描淡寫。就目前而言,農業所面臨的自然風險看上去不算特別嚴峻,但從長遠來看,自然風險恐怕就不那么容易被克服了。
多年以來,我國農業普遍屬于粗放經營,一方面現代化技術利用不夠充分,另一方面現代化技術利用卻走火入魔,依賴技術卻忽視合理使用的科學原則這一現象普遍存在,比如人們利用了化肥農藥這些所謂的現代農業資源,但存在過分依賴和濫用的問題,對土地本身造成的危害越來越明顯,忽視了技術指導科學使用的問題。尤其令人擔心的是,土壤中化肥農藥成分越來越高,對農業生產很可能轉化為自然風險。
而且,農業生產離不開水資源。但是,據我觀察,現在不僅很多城市面臨著水資源匱乏的嚴峻局面,很多農村地區的水資源也呈逐漸減少趨勢。先不說別的,就說發展農田水利,尤其是在水資源比較貧乏的北方地區,有些地方抗旱幾乎完全指望地下水。一些地方水井打得越來越多,鉆得越來越深,這在各地的抗旱報道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一些相關報道中還對此大唱贊歌,根本就不認真想想,地下水位越來越深實質上預示著農業生產成本越來越高,所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甚至也可以說,這就是一種危險。
“科學技術”讓某些人忘乎所以,對眼皮子底下地表水嚴重縮減的事實以鴕鳥心態視而不見。很多河流的河道變窄,水位降低,誰都看到了,但就是不去跟廣闊的農村地區以及山區水資源聯系起來,似乎根本就不把農村地區水資源縮減當成問題。很多鄉村池塘要么被填埋,要么是本可當作肥料的臭淤泥比水還深,已經不具有蓄水功能,當然抗旱也就不可能指望得上了;一些小型水庫年久失修,蓄水量聊勝于無;曾經長滿灌木叢和雜草的“荒地”全被開墾,農村林木被砍伐殆盡,從而導致水土嚴重流失;本來不多的降水只能任其流失,算是白白浪費了水資源;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會不會導致農田土壤失卻水分而逐漸荒漠化?等等,等等,這一切都在一點點地推高農業所面臨的自然風險,不能不令人擔憂。事實上近些年北方大部分地區的降水量都明顯在下降,這是不是一種氣候發展趨勢?這是否也跟地表水大面積縮減,地下水位下降也有某種關聯呢?這很可能進一步導致農民無力抵御其它各種自然災害,難道不值得警惕嗎?
可是,所謂關心農民重視農業的各項政策中,對自然風險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嚴重旱澇災害這種表面現象上,一提農田水利就是打井,這哪里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能給老百姓帶來長遠利益的事,總是沒有人踏踏實實積極去做,花架子表演意識早已滲透了某些官員的靈魂,也是一種風險啊。
我是在杞人憂天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