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評論

每經網首頁 > 評論 > 正文

舒圣祥:發泡餐具的禁與不禁 應有公開程序

2013-03-15 00:33:06

◎舒圣祥

一次性發泡餐具被稱作“白色污染”,14年來一直禁產禁用且被多次查處。但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的一紙“21號令”,卻將它突然解禁。食品包裝專家和多家餐盒企業指出,發泡餐具目前缺乏產品標準、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條件以及成熟完備的回收機制,呼吁政府部門盡快制定相關文件解決這些問題。(3月14日《新京報》)

發泡餐具已經被禁14年,為何突然又要解禁?大家正一頭霧水,但并沒人及時給公眾一個解釋;而在解禁前,更沒人想到應先給公眾一個說明。但早在2011年國家發改委官網上,針對一次性發泡餐具就曾提出,“最初出臺禁止一次性發泡餐具使用的環境已發生較大變化”。雖在公眾看來,禁令是突然而悄然解除的,可早在2年前相關部門就未雨綢繆了。

問題是,我們實在不明白“發泡餐具使用的環境”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是我們已解決了“白色污染”呢,還是發泡餐具的制作技術有了質的改變?或者說,我們已經有把握可確保發泡餐具使用后能全部得到回收?如果這些都沒有變化,那么今天的我們反而再沒有必要像14年前那樣重視環境?當年其因“白色污染”而被禁,如今又因何而被解禁?

在“進口貨”領域亂象頻仍的今天,發泡餐具面臨的問題首先是安全——在監管體系不完善、消費者鑒別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如何杜絕不法廠商利用廢舊塑料制品,特別是使用光盤、磁帶、膠卷等劇毒材料生產發泡餐盒?而回收利用同樣是個大問題:回收1噸發泡餐盒,起碼需花1500元,所以市場上80%的發泡餐盒都不會被回收,“白色污染”又如何解決?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指出,相比非發泡餐具,發泡餐具價格低廉,“現在暗地里,國內仍有100多家企業在繼續生產發泡餐具,每年大約有150億只的銷售量”。在禁令之下,發泡餐具仍尚且被大量使用,一旦禁令解除,“白色污染”勢必愈發泛濫,這是顯而易見的。許多企業違禁生產,本是監管失職的表現,不應該反過來成為解禁理由;否則,地溝油似乎也應該被解禁,讓其光明正大地登堂入“桌”呢?

無論禁與不禁,當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既然要解已禁了的,而不讓公眾有“一夜倒退14年”之感,至少應提前給一個解釋,并經過廣泛征求意見等程序,告訴人們“使用環境”具體變化何在,然后在完善好相關配套政策后,再解禁也不遲。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解禁背后,不難看到中塑協活躍的身影,顯然背后必然有著一番利益博弈,只不過消費者始終“失語”。那么,誰來代表他們發出聲音?大概只能寄望于新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 亚洲粽合在线免费视频 | 午夜福利国产在线观看1 | 中国最大偷窥在线 |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韩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