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3 00:47:52
泰凌醫藥上市首日的股價最高達到4.29港元。昨日該股盤中最低跌至0.68港元,以0.85港元報收,較上市最高價累計下跌了8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曾子建
每經記者 曾子建
2011年4月,泰凌醫藥(01011,HK)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然而上市近兩年來,公司數次被投資者質疑其在經營和財務上的混亂。而在上市第二年(2012年),公司便出現了高達11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虧損。同時,公司剛剛公布的2012年報,也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保留意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泰凌醫藥上市首日的股價最高達到4.29港元。昨日(4月2日),該股盤中最低跌至0.68港元,以0.85港元報收,較上市最高價累計下跌了80%。
年報現四處錯誤/
4月1日,泰凌醫藥發布一則澄清公告,對公司剛剛于3月28日發布的年報數據進行糾正。首先是公司2012年“除稅前(虧損)溢利”數據出現差錯。原披露數據為“(1117288)”千元,但糾正后 的 正 確 數 據 應 該 為“(1177288)”千元。
其次,泰凌醫藥在2012年出現大幅銷售退貨的情況,原年報中披露,“依樂韋”(藥品名)發生退貨金額為170010萬元,但實際數字僅為17010萬元。
然而這種錯誤并非個案,原年報中,預付款及無形資產有關的資產出現資產減值虧損數據被錯誤的披露為107000萬元,準確數據應為10700萬元。
最后,公司更是錯誤地將2011年的盈利數據由23440萬元,誤寫為234440萬元。
一份年報上卻出現上述四處低級數據錯誤,公司作出的解釋為“由于疏忽的印刷錯誤”所致。有業內人士認為,印刷實際出錯概率很小,機器都是根據人的錄入來印刷,因此錯誤很明顯是源于年報制作人員的錄入錯誤。
業務重心搖擺不定/
泰凌醫藥在上市第一年(2011年)可以盈利2.34億元,而第二年卻出現了高達11億元的虧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泰凌醫藥在香港上市雖然只有兩年,但這兩年來,公司的核心業務卻每年都在發生重大變化。
2011年報顯示,公司藥品推廣銷售業務的營業額占集團整體41.3%,而2010年為28.7%。疫苗推廣銷售業務為集團營業額貢獻25%,2010年僅為13.4%。而疫苗供應鏈業務的營業額貢獻率則由2010年的43.8%下降為21%。公司表示,營業額構成發生明顯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公司2011年逐漸退出疫苗供應鏈業務,轉為開始專注于利潤和回報更高的疫苗推廣銷售業務。
然而,就在泰凌醫藥剛剛轉型到疫苗推廣銷售業務時,2012年卻再次發生重大變化。
2012年報披露,自中國藥典于2011年下半年出臺,公司若干主要疫苗產品的外國供應商撤出中國市場,疫苗業務的產品組合大幅減少。同時,對分銷、運輸及儲存疫苗實施更嚴格的監管規定,加上地方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融資方式的財政控制,對公司構成巨大的經營及財務壓力。由于公司疫苗供應鏈和推廣業務部開始面臨經營環境惡化,如利潤萎縮、滯銷存貨及應收款項高賬齡的問題,且無舒緩跡象,因此公司決定逐步退出低利潤的疫苗業務,并于2012年第二季度縮減疫苗推廣及銷售團隊。而這個決定需要進行龐大的重組工作,牽涉大量縮減人手及業務重組。
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泰凌醫藥去年業務重組成本高達6.767億元。收益大幅減少,成本開支增加,最終導致公司去年虧損11億元。
有意思的是,就在2013年4月1日,公司卻發布公告稱,與國藥控股訂立一份并無法律約束力的諒解備忘錄,以合作銷售及推廣疫苗、冷鏈醫藥產品及相關領域。合作將在上海成立一間新公司,泰凌醫藥出資30%,注冊資本為2億元人民幣。
泰凌醫藥為何才宣布退出疫苗推廣業務,如今又要涉足疫苗推廣業務?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公司投資者關系部,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雖然公司逐漸撤出疫苗推廣業務,但公司仍然擁有冷鏈及分銷等相關業務的資產、技術、市場數據等,因國藥提供了戰略性平臺,這也有助于雙方締造互惠互利的關系。
至于2013年,泰凌醫藥的業務重心又將改變。公司表示,將全面專注利潤更加豐厚的第三方藥品推廣及銷售業務,以及重新調整著重于專業、高端及高增長治療領域。此外,公司已選定腫瘤、抗感染及中樞神經系統等專業領域。
年報被出具保留意見/
從上市第一年的盈利,到上市第二年巨虧11億元,泰凌醫藥的業務重組未見成效。終于,泰凌醫藥2012年的年報被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保留意見。而保留意見的基礎,則正是源于泰凌醫藥的業務重組。
畢馬威表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公司疫苗業務有關尚未收回的貿易應收款項凈額為3.26億元,當中3億元已逾期超過3個月。而泰凌醫藥計提減值準備3.4億元,并已與從來自疫苗業務客戶的應收款6.7億元抵消。畢馬威表示,由于無法獲取足夠資料,來評估管理層所做評估的合理性,以及與此疫苗業務有關應收賬款結余可回收性的判斷基礎。因此,無法確認相關疫苗業務應收款項結余于去年末的估值。而這一估值的不足或者過度,都可能影響公司去年的具體虧損金額,因此出具了保留意見。
或許,泰凌醫藥年報被出具保留意見并非偶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6月11日,就有香港媒體曾報道,有匿名信指出,泰凌醫藥存在財務造假嫌疑。
據報道,匿名信指出,公司在2011年疫苗業務8700萬元的盈利中,有20%屬虛構賬目;又表示公司在2012年4月1日已中斷疫苗業務、出售相關資產及裁撤絕大部分的相關員工。
對于20%盈利財務造假的指控,泰凌醫藥予以否認,稱“虛構賬目毫無事實依據”。
泰凌醫藥當時發布的公告稱,雖然有意退出疫苗業務,但截至公告日相關業務仍在繼續,也尚未出售任何與疫苗業務有關的資產。
此外,匿名信另外一項指控,則與公司首席財務官辭職有關。去年5月25日,公司原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吳育強宣布辭去相關職務。這一信息被匿名信認為是公司財務出現嚴重問題所致。對此,泰凌醫藥則認為,吳育強的辭職與公司財務狀況沒有任何關系,只是其發展個人事業的原因所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