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3 00:49:06
既然是國家所有企業,就應該在上市公司中發揮模范和引領作用,要把實現出資者利益最大化和充分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作為經營的唯一目標。
◎項崢(經濟學博士)
近日,在中央企業產權管理工作會議上,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指出要借助股票市場,推進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和有條件的企業整體上市。這無疑是改進中央企業產權管理的有效途徑,但在執行過程中,需要切實注重保護投資者利益。
中央企業所有者缺位問題歷來備受關注。國資委成立后,代表國家行使出資人權利,這比過去要好很多。因為中央企業的經營有了外部監督與約束,如果沒有完成相應的經濟指標和任務,那么中央企業負責人的薪水和員工福利也會受到較大影響。但是,僅僅通過國資委的行政管理,仍存在監督效率低下、外部經營約束不緊的現實難題。
借助股票市場,引入不同類型投資者,一方面可以實現部分國有產權退出,以彌補社會保險資金不足;另一方面也可加強外部投資者監督。股票價格漲跌不僅會給央企施加外部市場壓力,同時也會減輕國資委管理壓力,促進央企產權管理效率整體提升。
筆者以為,在此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保護投資者利益。最近上市公司年報陸續出臺,比較引人注目的是中國遠洋,因為2012年公司巨虧95.6億元被打上ST的標志。中國遠洋上市時,發行價格為每股8.48元,最終募集資金150億元。股票上市后明顯受到炒作,最高價格曾達到70元。當然,上市后企業經營急劇惡化,與上市行為并無關系。雖然航運業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巨大,但同期航運業巨頭馬士基仍能錄得4%的經營利潤,而同為航運業巨頭的中國遠洋虧損額如此之高,這不能不讓人懷疑公司經營決策能力。在中央企業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約束下,股民無法通過更換管理層動議來主張自身利益。這說明,中央企業上市如果僅僅從自身考慮,不顧及廣大股民的切身利益,那么事實上也無法實現通過市場向上市公司施加外部壓力。中央企業規模龐大,而經營管理層通過行政任命,發生經營決策失誤,對經營管理層來說損失的或是幾百萬元的年薪,而全體股民就可能是幾十億或上百億的損失。
年初以來,A股市場波動運行,仍然擺脫不了低迷的運行態勢。國際金融危機后,主要國家的股指均有回升,美國股市回升至國際金融危機前。我國股票指數與經濟運行全球首屈一指的表現明顯相背離。出現這種情況,有很多深層次原因,但企業上市圈錢的貽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只要年頭長一些的老股民都會記得藍田股份和銀廣廈的彌天大謊。此外,上市公司分紅比例過低,客觀上也助長了投資者的炒作,這也是A股市場難以真正健康穩定發展的內在原因。
有好的愿望未必可以促成好的結果,其中涉及太多的利益關系處理。但無論如何,既然是國家所有企業,就應該在上市公司中發揮模范和引領作用,要把真正優質的資產注入上市公司,要將最具經驗和能力的管理人員配置到上市公司,要把實現出資者利益最大化和充分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作為經營的唯一目標,還要切實提高分紅比例,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提高中央企業產權管理效率和價值的目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