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5-15 14:58:53
美國總統奧巴馬近期簽署了《2013財年綜合繼續撥款法案》。而出乎意料的是,在這份長達240頁的美國政府開支法案中,悄無聲息地新增加了一個涉華條款。
根據法案中的第516條款,未經聯邦調查局或相應機構許可,美國航天局、司法部、商務部、國家科學基金會等部門不得購買中國政府相關企業生產、制造或組裝的信息技術設備。法案還禁止美政府將撥款用于頒發商業衛星對華出口許可證。
美國國會在法案中新增了對美國政府技術采購進行網絡間諜活動審查的程序,要求美國各政府機構考慮購買信息技術系統時,必須咨詢執法部門,并就“網絡間諜活動或破壞”的風險進行正式評估。評估必須包括“信息技術系統由中國擁有、主導或資助的一個或多個實體生產、制造或組裝相關的任何風險”。
很多美方專家、學者以及民眾質疑這種以“國家安全”為名、不公平對待中國高科技企業的行為,認為此舉不僅將干擾雙方正常的商業貿易活動,也無助于提高美國的網絡安全,更將損害相關領域的國際合作。
奧巴馬并不情愿?
不少專家認為,為了避免政府將面臨的拮據局面,奧巴馬不得不按時簽署《2013財年綜合繼續撥款法案》,從而為美國聯邦政府2013財年下半年提供臨時撥款。不通過這樣的法案,美國政府將因“斷糧”而關門。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師邁克爾·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這一行為的政治意圖大于實際意圖,跟中國對抗和作對在政治上似乎總是正確的。盡管美國總統奧巴馬并不情愿,但也很難否決這樣一份議案。這也是奧巴馬政府回答部分選民的一種途徑。
白宮女發言人凱特琳·海登在給媒體的一份電子郵件中發表聲明指出,“這項界定不明確的條款在執行方面面臨挑戰……具有高度破壞性,而不會顯著改善被影響機構的網絡安全狀況”。海登表示,奧巴馬政府計劃與國會進行溝通,以求在2014財年撥款法案中修正這一做法。
“一般來說,撥款法案不應涉及這些內容,但撥款法案本身對奧巴馬及政府運作更為重要,增加這些內容也將使法案更順利通過,從而保證政府正常運作,因此也不得不吞下這個苦果,”邁克爾說,“不過,明年的撥款法案還存在變數。”
兩界聯合反對
美國《國會山》日報報道說,美國商會和行業協會組織宣布反對國會通過的這項條款,并警告說,這一法案將束縛這些機構購買新的計算機系統,并將可能促使中國或其他國家執行針對美國公司的相應限購措施。
科溫頓一伯林律師事務所網絡安全領域的律師大衛·費根表示,這項限制中國技術的條款模糊不清。他讜,像iPhone這樣在中國組裝的商品很可能也會受到這項法案的潛在影響,盡管也許這并非是立法者的初衷。
即使那些長期關注中國“黑客問題”的美國專家也對這項法案提出了質疑。美國計算機網絡安全研究所的負責人和首席經濟學家斯科特·博格表示,這項新的限制法案不代表這是一個長期政策。
法案獲得通過后,美國軟件聯盟、發展美國對外貿易緊急委員會、美國信息技術工業委員會、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等11家信息技術團體聯合致函美國國會,反對這項條款。它們抗議說,產品安全應基于“產品制造、使用和保存的方式,而不是基于誰建造或者在哪里建造”。這項關于信息技術的評估設置了麻煩的、具有反作用的先例,將造成重大國際影響,并將使美國信息技術企業在全球市場中處于不利競爭地位。
專家質疑作用
該條款由弗吉尼亞州共和黨眾議員弗蘭克·沃爾夫發起。美國媒體報道說,此舉是出于對中國政府可能利用中國企業的信息技術設備在美國通信網絡中制造威脅,認為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的產品將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此舉反映美國對網絡攻擊的擔憂進一步上升。
然而,不少美國專家表示,此舉并不利于打擊網絡犯罪,維護網絡安全。“這項法案對網絡安全起不到積極作用,相反還會引起反怍用。”律師邁克爾說。
美國媒體人埃倫·梅斯默評論說,中美雙方電子部件的貿易額有幾十億美元,難道美國制造商使用的中國部件都有安全威脅嗎?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專家克里斯托弗教授對記者說,中美雙方都需要打擊網絡犯罪。黑客等網絡威脅來自全球各地,僅憑IP地址并不能判斷其犯罪來源。網絡安全的維護需要全球合作。
美國國土安全部前助理部長斯圖爾特·貝克認為,中國可以以違反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為由,對該法案提出質疑,盡管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美國政府陷入世貿組織的爭端,也同樣將面臨一場艱苦戰役。
“事實上,美國市場是歡迎中國企業來做生意的,但這些非貿易壁壘的措施絕對要給中美貿易關系減分。”律師邁克爾認為(這項法案)會產生不少“副作用”,“不僅會引發中國的反對,還不一定符合世貿組織的規程”。
網友莫名其妙
這項法案在美國民眾中也引發不少質疑聲音。網友喬丹在推持上說,為什么撥款法案出臺這么個規定,簡直莫名其妙。
網友Earl評論說:“如果(奧巴馬)不簽署這項法案,政府就得關門了。這件事共和黨做得鬼鬼祟祟。不過,這件事,基本上毫無意義,僅僅是讓四個機構浪費時間,去解釋為何要忽略這項模糊的法律而已……這只是場政治斗爭。”
美國網友coolercoleman在美國媒體報道的相關新聞后評論說,此舉并不明智,并不需要限制來自中國的技術產品。還不如更多關注美國技術產品出口情況。
而網友Dragon則表示,“美國從中不會得到任何好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