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3-06-17 11:13:42
金融危機以來,新興市場一次又一次為發達國家的量化寬松承擔溢出成本。
張茉楠
對于新興經濟體而言,發達國家的量化寬松政策到底意味著什么?可以肯定的是,量化寬松政策無論“進”還是“退”,新興經濟都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都必須為量化寬松政策的成本埋單。
13日受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可能提前退出預期增強困擾,亞洲以及新興經濟體股市全面下跌。日經指數、菲律賓股市、泰國股市跌幅均在5%-6%之間,而新興經濟體貨幣也出現持續下跌。受此影響,泰國、俄羅斯確認干預市場拋售美元,巴西也取消金融交易稅以阻止資本大規模撤出引發下一輪危機。今年以來,新興市場金融波動性大幅上升。與MSCI全球股指上漲8.9%形成極大反差的是MSCI新興市場股指下跌9.55%,其中俄羅斯股市、巴西股市、墨西哥股市、泰國股市、菲律賓股市分別較高點下跌22.74%、22.32%、14.01%、12.78%和11.3%。
根據基金資金流數據供應商EPFR的數據,截至6月5日結束的一周中,新興市場股票基金有50億美元的凈資金流出,創下2011年三季度以來的最大單周資金凈流出記錄,這其中尤以巴西,俄羅斯,印度等金磚國家的資金流出最為嚴重。受資金逃離影響,這些國家本幣匯率出現大幅貶值(人民幣除外)。印度盧比上周二再創歷史最低,菲律賓比索創一年新低。新興經濟體資產全線潰敗似乎證明了不僅要為發達國家量化寬松的實施埋單,還要為量化寬松的退出埋單。
金融危機以來,新興市場一次又一次為發達國家的量化寬松承擔溢出成本。事實上,2008年之后歐美主要央行的邏輯,是央行與財政關系的重新定義,這種重新定義實際上讓中央銀行走上了一條“去獨立性”之路。觀察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以及英國央行的量化寬松或準量化寬松政策,其貨幣政策目標已經清晰地變為竭力維持岌岌可危的政府債務循環。數據顯示,在IMF追蹤的1929年以來的14輪經濟周期中,本輪全球經濟復蘇是最緩慢的,但信貸反彈最快。目前全球央行的資產規模約為18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30%,是十年前的兩倍,形成了所謂的“金融堰塞湖”。
今年5月以來,全球經歷了又一輪降息潮,包括歐洲央行、澳大利亞央行、印度央行、波蘭央行、韓國央行在內的多國央行紛紛降息,步日本央行后塵,開啟了全球第二輪貨幣寬松的大幕。在量化寬松背景下,美歐日貨幣競相擴張的目的是基于本國提振經濟增長的利益訴求,不惜以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為代價。新興經濟體不得不承擔熱錢大量流入、本幣升值以及資產價格膨脹等量化寬松政策的成本。
美國對“經濟自我主義”的金融政策一直游刃有余。美國實行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海量的美元像潮水一樣涌向全世界,沖擊各國的金融市場和貨幣體系。數據顯示,美國QE1期間,國際金融資本流入20個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年均規模達到5750億美元。其中,2010年上半年進入新興經濟體的國際游資78.6%都流向亞洲國家。面對發達經濟體來勢洶洶的寬松浪潮,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新興經濟體也紛紛通過降息等手段放寬貨幣政策,發達國家大量資本涌入新興市場尋找更高的回報,造成這些國家貨幣升值,不僅削弱了本國和本地區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也導致這些國家資產價格和通貨膨脹急劇上升,新興經濟體完全成了發達國家的“提款機”。
自5月22日美聯儲宣稱可能放緩QE以來,新興經濟又成為美國量化寬松政策調整的最大受害者,包括新興經濟體股市、金融資產、新興匯率市場以及貴金屬等在內資產價格出現大幅調整,近一時期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以及資金加速逃離新興市場股其實就是這一邏輯的真實體現。
從全球各國經濟危機的歷史經驗看,全球外圍國家爆發經濟危機與美元流動性漲落周期息息相關。如1979-1985年美元走強期間,爆發拉美債務危機;1995-2002年美元走強期間,引發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機和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機。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美元每次升值都使新興市場遭到金融危機重創。
展望未來前景,美聯儲在未來至多一年內退出量化寬松是大概率事件。由于自身的結構性問題,新興市場增長動能趨于放緩,與發達國家的增長率差縮窄,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減小。特別是那些經濟增長乏力、“雙赤字”情形嚴峻、金融體系較為脆弱且又對外部需求和外部資本過度依賴的國家,一旦國際資本撤退,新興經濟體本幣貶值,償債壓力增大,也并不排除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
原文鏈接 :http://opinion.hexun.com/2013-06-16/155189619.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