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5 01:13:1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記者 鄭步春
美聯儲退出量寬預期使全球絕大多數債券下跌,收益率上行。在此形勢下,各國政府平衡財政能力必受到挑戰,進而間接影響幣值。一般而言,財務狀況相對脆弱且缺少轉嫁能力的經濟體所受影響會相對較大,其貨幣應更有機會走弱。美元五連陽 等待新動能
上周美聯儲釋放了明確的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信號,美元連連反彈,迄今已出現第五根陽線。截至周一19時左右,美元指數暫報82.586點,較反彈初期的80.498點累計大升了2.59%。美債近期顯著下跌,但整體可控,因收益率的上升早晚會吸引全球資本,進而限制美債收益率。此外,美元是霸權貨幣,在轉嫁危機方面有“出色的能力”,所以該因素投資者一般應漠視。
美元差不多已收復了5月23日調整以來半數以上失地,目前有超漲嫌疑,預計未來整固后應有望挑戰前高的84.498點,除非經濟形勢出現較大反復。本周美國房地產市場相關數據大量公布,所以投資者暫時可重點關注此事。此外,本周即將公布的美國5月耐用品訂單、6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第一季度GDP終值、6月芝加哥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都應加以關注。
目前多數市場人士相信美聯儲確實提示了退出寬松政策,但也有少數機構認為,市場可能過度解讀了美聯儲官員的言論,因此未來美國經濟指標走向將十分重要。假如經濟情況確實慢慢向好,那么市場很容易形成“一邊倒”的預期,這種情況下美元很容易繼續向上拓展空間。
對美元來說,退出量寬政策這一題材巨大,所以即使漲了幾天,也算不上什么,這種級別的利好通常會有很持久的支撐力量,可能伴隨著整個美聯儲退出量寬進程。因此,就操作而言,持有美元的投資者不必因為短線超漲而過頻地進行交易,還不如 “遲鈍地”一路持有。
最近,美元可能另添一個極重要的支撐因素,這就是歐債危機有重新抬頭之憂。假如這一情況進一步惡化,則美元升勢將變得更加牢靠。
歐債憂慮重燃 歐元跌勢未完
希臘民主左翼黨在“是否關閉國有廣播電臺”問題上爭執了一周后,于上周五宣布退出希臘的“執政聯盟”,這使得執政聯盟分裂機會上升。屋漏偏逢連夜雨,另有報道稱,IMF要求歐元區填補希臘30億至40億歐元的資金缺口,否則有可能在7月底時停止向希臘發放救助資金。
希臘在得到歐盟等援助后,局勢一直較穩,如今再陷動蕩,這可能會使投資者對持有歐元感到不耐煩,上述利空將對歐元構成持續壓力。
除希臘因素外,歐洲公債收益率上升是另一壓制,投資者弄不清到底是因為資金回流美國造成了歐洲公債的收益率上升,還是因為歐債危機重燃驅使資金外逃。歐洲公債收益率最近一直在升,至本周一,西班牙10年期國債收益率近12周來首次升至5%以上,意大利10年期公債收益率也逼近5%。
收益率上升將影響“歐債麻煩國家”財務平衡能力及成本,目前西班牙的債券發行速度已升至2003年以來最快水平,所以西班牙應是歐債危機另一憂慮。今年前四個月,西班牙凈發債高達561億歐元,創下十年來最高水平,較2007年的118億歐元高得多。很顯然,這種局面提高了西班牙首相拉霍伊兌現承諾“通過提高稅收收入滿足歐洲節支目標”的難度,也使得危機處于積累的狀態。
受美元走強及希臘、西班牙等因素影響,歐元連續四天下滑,周一同上時間,歐元暫報1.3106美元,四天來累計貶值2.3%。從歐元走勢看,未來至少會考驗1.28美元這一前期的雙重底支撐。
英鎊暫受拖累 仍有望上漲
前期漲勢不錯的英鎊追隨其他非美幣種下跌,周一已跌至1.5369美元,幾天來最大跌幅達2.42%。英鎊雖然有所調整,但整體上處于可控狀態,這暗示人氣未散,未來仍有望走好。
英國公債最近也隨全球債市一起殺跌,收益率顯著上升,其10年期公債目前達2.49%,雖然創2011年10月31日以來的最高水平,但整體上仍可控,并不會增加多少融資成本。上周五英國政府公布的財務支出情況優于預期,這應該也為市場提供些信心。
近兩月英國經濟指標不錯,為英鎊走勢奠定了穩健的基礎。最新數據顯示,英國5月零售銷售較4月上升2.1%,又為英國經濟不斷持續復蘇的最新憑證。
英鎊整體情況不錯,但后市仍然存在一些變數,最主要是7月份即將新上任的央行行長卡尼的政策取向,如果他傾向于再度放寬貨幣政策,則英鎊走勢會差些,否則英鎊不太可能弱于其余非美貨幣。不過,由于美聯儲傾向于撤出量寬,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經濟惡化明顯,英央行一般不太可能追加量寬額度,所以投資者不必過度解讀新行長因素。
本周,英國一些經濟指標有可能影響英鎊走勢,如果情況仍較好,英鎊有望展開反彈。本周二,英國6月零售銷售相關數據將公布,本周四,第一季度經常賬及一季度GDP終值數據也將公布,投資者宜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