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7 00:36:0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羅慧
每經記者 羅慧
美聯儲貨幣政策一直都牽動著全球市場的神經,面對當前世界資本格局的新變化,各主要經濟體又面臨著哪些挑戰呢?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茉楠,在她看來,結構性調整仍然是全球經濟的核心問題。
美國為全球經濟亮點/
NBD:如何看待美國目前的經濟狀況?當前貨幣政策的調整將給美國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
張茉楠: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而美國整個制造業的效率也在不斷提高,就業市場保持著穩定復蘇的態勢,加上國際收支的改善,這些都為美國經濟可持續性復蘇奠定相對較為穩固的基礎。
盡管美國目前依然面臨著財政緊縮,債務上限等一系列不確定的問題,但總體的復蘇態勢是比較確定的。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美國經濟已經成為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亮點。
對于貨幣政策的調整,首先要明確美國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什么。美國的這一輪量化寬松在刺激經濟復蘇,穩定金融市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刺激政策對于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下降會有一定的幫助,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美國的財政問題。要解決財政問題,必須進行結構性調整。
在一定的經濟周期內,這一輪量化寬松政策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在后危機時代,美國需要新的貨幣政策應對。眼下,美聯儲將退出量化寬松提上議事日程,可視為美國已進入了另一個經濟周期,成為率先從金融危機陰影中走出來的大國。
相比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調整,美國經濟的好轉才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這也是導致資本回流美國的根本原因。目前美國國債利率的上升,亦是經濟復蘇的必然結果。
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很脆弱/
NBD:日本表示會將量化寬松進行到底,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日本經濟到底會走向哪里?
張茉楠:日本的貨幣政策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一旦日本經濟復蘇的勢頭比較樂觀,日本央行未必繼續量化寬松,有可能會保持目前的規模和狀態;如果經濟情況大幅好于預期,也有可能會稍微收一收,貨幣政策依然要視經濟增長的情況來定。
對于日本的經濟前景,我認為短期比較樂觀,但中長期依然不樂觀。目前日本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還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而安倍所謂的 “第三支箭”也不過是在畫餅,經濟結構調整畢竟是中長期的,短期內肯定不會有太大的效果。
NBD:新興經濟體的股市、債市遭遇大規模拋售,最直接的原因是否是熱錢逃離新興市場呢?
張茉楠:這得分兩個層面來看,除了資金的流動發生變化外,與新興經濟體自身的結構性問題也有關系。新興市場的結構調整進展一直不順利,很多國家的結構性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還在激化,所以一旦美國經濟出現復蘇,大家會改變對于新興市場的預期。
金融市場遭遇的 “黑天鵝”事件,其實根本不是偶然,只不過是壓垮市場的最后一根稻草,自身內部問題積累到一定階段,一旦基本面出現風吹草動,就會引發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這也表明了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是非常脆弱的。
此外,全球資本回流美國,也會給歐洲帶來較大的影響。歐洲自身經濟的衰退以及債務問題,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改善,有些國家的債務問題甚至有惡化的趨勢,而一旦資金從這些國家流出,也會給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帶來很大的風險。
中國經濟需制造及消費雙輪驅動
NBD:中國目前面臨著怎樣的風險?如何看待眼下中國銀行間的流動性緊張問題?央行有沒有降準降息的可能?
張茉楠:中國目前的情況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外部風險作用于內部風險,包括前期熱錢流入,導致的人民幣升值,其實有很大的虛增成分,一旦這些資本出現回撤,最先受到沖擊的就是人民幣匯率,然后從外部的匯率市場到中國的金融市場,再作用于中國自身的債務問題,導致連鎖反應。
眼下銀行間的流動性出現緊張,正是大家對于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及企業盈利能力不看好,加上企業債務杠桿過高,所以市場表現為現金為王。
目前是有一些降準降息的呼聲,因為從過去歐美的經驗來看,流動性緊張都是通過量化寬松來解決的,但無論是全球的量化寬松還是中國未來的貨幣政策,都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中國目前面臨的是中長期的、結構性的問題,這不是短期的政策可以解決的。我國目前的貨幣存量非常高,債務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200%,在這種情況下,央行不可能大規模量化寬松,金融危機以來,我們的四萬億已經造成了非常大的后遺癥。
我們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區間是7%到7.5%,如果沒有低于這個區間,高層應該不會采取大范圍的政策調整,會更多的關注中長期的結構調整,用比較溫和的可持續的政策來替代短期的、非常規刺激性政策的出臺。預計2013年的經濟增長應該是高于7.5%的,大概是7.6%左右,在這個水平上,大的調整政策很難出臺。
NBD:城鎮化能否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張茉楠:我從來都不認為城鎮化會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將給中國經濟造成非常大的傷害,而目前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也不允許中國搞大規模的城鎮化。真正的城鎮化應該是一種有內涵,有質量的城鎮化,這種城鎮化應該有利于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有利于縮小城鄉生活的差距,有利于整個國民的財富增長,包括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這種城鎮化才是能夠真正改善民生的城鎮化,單純依靠基礎設施建設的城鎮化,對于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經不大。
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引擎依然看供給端的力量,這將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中國的技術創新,這些才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消費不可能成為唯一的發展動力,未來需要中國制造和中國消費雙輪驅動,打造中國新的競爭優勢。
美聯儲在貨幣政策上的調整對于中國來說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貨幣政策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短期的輔助作用,無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要從中長期改變全球經濟的困境,依然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