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31 00:59:42
中美貿易關系在不斷摩擦和沖突中取得突破性進展。7月11日,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華盛頓閉幕。中方同意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與美方進行投資協定實質性談判。
如果達成雙邊投資協定,將有利于美國公司在中國100多個行業的大規模投資,包括目前存在投資限制的銀行、能源等行業。
雖然中美談判結果還是未知數,但近年來,WTO多哈回合談判一再停滯,同時各種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談判趁勢而起。
特別是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自貿協定 (TPP)與歐美自貿協定(TTIP)都取得了很大進展。2012年11月10日,美國、日本相繼加入。今年7月8日,歐美的首輪談判也如期進行。
美國已經開始積極部署以其為中心的新的貿易規則、標準和格局,中國在這方面卻十分被動。隨著入世紅利的逐漸消退,以及中國經濟疲軟和對外貿易的持續下行。中國更應穩步推進所能主導的國際貿易框架協議的達成,以重新確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地位。
雖然中國在短期內加入TPP等談判的可能性不大,但被動的壓力也促使其利用自身市場優勢推進東亞戰略、實現亞太自貿區建設,如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和中日韓印澳新與東盟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談判都已正式啟動。
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出口形勢極為不佳。雖然中國希望減輕對出口經濟的依賴,但短時間內完全擺脫出口寄希望于國內需求顯然是不現實的。尤其是美國市場,中國企業不僅希望把產品輸往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還希望能夠直接進駐展開更多投資和經營。
與美國達成投資協定,無疑將對中國企業對美投資提供一個規范的框架。甚至還將提供一個更為廣泛開展國際貿易框架協議的談判范本。
此外,在中國不斷開放的同時,還要積極推進新的國際貿易框架協議,引入外部競爭,促進國內經濟結構和體制改革。
更開放的市場意味著中國將進一步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還將會帶動中國的外資管理體制、金融體制、司法體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因此,對中國來說更重要的是,借此開放的契機改變依賴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提高內需在經濟結構中的作用。
(文/騰訊財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