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2 01:17:1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蔣佩芳
每經記者 蔣佩芳
伊士曼-柯達公司(以下簡稱柯達)終于在周二(8月20日)清除了結束破產保護的最后一道主要障礙,其重組計劃獲得了法官的批準。
據媒體報道稱,柯達與債權人達成多樁重大和解后,美國破產法院法官艾倫·格羅珀 (AllanL.Gropper)批準了柯達的重組計劃,為該公司結束長達近兩年的破產保護狀態鋪平了道路。而在這段時間中,柯達已精簡結構,把業務重心放在商用成像與打印業務上。公司計劃最早在9月3日正式脫離破產保護,獲法庭批準脫離破產保護約兩周后,柯達股票將在股市恢復交易。
出售專利或難解困境
創立于1880年的柯達,于2012年1月19日正式依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提出破產保護申請。柯達方面曾對此表示,提出破產保護申請在于加強其在美國和海外的流動性,將非戰略知識產權貨幣化,妥善解決遺留的負債問題,并使公司專注于最有價值的業務。
但在業界看來,作為昔日的膠片巨人,柯達僅僅只是數年的時間便被數碼相機大潮給 “格式化”,這不得不令人惋惜,然而“轉型不徹底”更是給柯達帶來了致命性的打擊。
自2008年以來,柯達主要是通過出讓專利“家底”這種方式來獲取資金。早前就有業內人士直言,數碼時代降臨的前幾年,眾多膠片大佬紛紛緊急轉型,但柯達的轉型絕對算不上迅速,“其后知后覺的轉型錯過了機會窗口,這也致使柯達自1997年以來,虧損就一直籠罩在賬本上,僅2007年勉強實現盈利。”
盡管柯達一直寄望于出售大量業務與專利來斷臂求生,并希望通過1100項涉及數字成像的專利,獲得超過20億美元的收入,但由于與蘋果的專利訴訟造成了損失,該公司通過出售專利僅獲得了5.25億美元。
“柯達出售專利是擺脫當前困境的無奈之舉,通過將專利轉變為現金資產,為公司轉型、償還債務提供資金支持。”不過,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1100多項數碼專利的出售價格相對較便宜,柯達仍面臨生存困境。
“重生”利好中國連鎖店
為完成重整計劃,今年6月,柯達與摩根大通、美國銀行以及巴克雷達成了一項規模為8.95億美元的融資協議。公司還計劃出售3400萬股股票,用以償還債務。這部分股票價值4.06億美元,相當于重組后公司股本的85%。
艾倫·格羅珀稱,對于柯達公司擺脫破產保護,這是非常寶貴的機會,希望該公司重新獲得美國商業領域的崇高地位。
按照目前新企業架構,柯達的規模與影響力將比原來小得多。公司預計營收將為25億美元,差不多是提交破產申請時的一半。
據了解,在過去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柯達已剝離了多項對其并不太重要的業務。作為重組行動的一部分,柯達已經退出消費者產品業務,結束數碼相機和家庭噴墨打印機的生產。重組后的柯達將專注于商用成像與打印業務,并認為該公司能在這一領域再次實現盈利。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郭凡禮此前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柯達曾經在短短10年間迅速占領中國60%的市場份額,連鎖店達到9000家,業務遍布大江南北,中國也迅速成為柯達的第二大市場。而隨著柯達近年來的沒落,連鎖店的數量大幅下降,經營狀況不甚理想,在新興競爭對手圍剿下處境艱難。郭凡禮表示,柯達的順利“重生”,對于中國連鎖店而言或許將是利好消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