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7 00:48:53
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6日表示,該局日前對安徽碭山海升果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匯源集團皖北果業有限公司產品進行了抽檢,“棒曲霉素”為未檢出,表明果汁原料不含有腐爛成分,其他檢測指標均符合標準要求,同意兩家企業恢復生產。至此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的“瞎果”風波塵埃落定。
業內人士表示,該事件盡管短期對果汁企業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但從長遠來看,會對行業有所提升。通過此次事件,企業會進一步加強原料和成品質量的管控,對產品質量的細節把控更加用心,將有利于整個行業的長久發展。
匯源檢測結果達標近日將復產
針對媒體日前曝光多家果汁飲料生產企業涉嫌使用腐爛 “瞎果”加工果汁的問題,26日安徽省食藥監局表示,在調查組送往國家農副加工食品監測中心的樣品中,檢驗指標棒曲霉素未被檢出,這表明果汁原料中并不含有腐爛成份,其他檢測指標均符合標準要求。因此,安徽食藥監部門同意碭山匯源、海升恢復生產。
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專家解釋,果汁是否使用腐爛水果加工,可以通過對果汁特征指標 “棒曲霉素”的檢測來認定,爛果率達到5%時,“棒曲霉素”會超過50ppb的歐盟標準規定。
檢查組經檢查認定,原料輸入企業之前,由于收購、裝卸、轉運等原因,的確存在部分破損、腐爛水果。但食藥監部門相關人員到廠檢查發現,上述兩家企業對腐爛水果的控制和處理均有較嚴格的操作規范。如規定腐爛面積大于2平方厘米的水果即被認定為壞果,壞果率超過5%的水果拒收;進廠后水果經過高壓凈水沖洗和人工篩選兩道工序,以保證腐爛果不進入榨汁環節。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果汁分會秘書長超軍文表示,“爛果如果被加工成果汁,在成品中是一定會被檢測出來的,像棒曲霉素、乙醇、乳酸等指標就會超標。這其中棒曲霉素是最重要的監測指標,而這一指標在國內的標準與國際的標準是完全相同的。”
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腐爛水果做果汁”的報道一經刊出,食藥監部門立即派出調查組連夜趕赴事發地展開調查,現場抽樣檢驗,并責令相關企業在情況未查明之前停產自查。碭山縣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也于第一時間對安徽碭山海升果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匯源集團皖北果業有限公司進行了監督檢查,現場并未發現有腐爛水果存貨。
26日上午,匯源集團黨委書記趙金林在接受媒體訪時表示,“匯源在收購環節有向果農宣教水果管理知識和收購標準—派員實地考察—進廠檢驗稱重—二道清洗、二道噴淋—分揀篩選等五道關控制果品質量,其中最后一道是經過人工來篩選果品,就是確保不讓‘爛果’流入生產程序,另外在加工環節還有冷破碎—壓榨—過濾—滅菌—灌裝—檢驗等六道關嚴格控制,匯源對自己的產品質量充滿信心。”
“瞎果”到底為何物?果汁產業被“誤傷”
經過近日媒體的炒作,“瞎果”也成為了“網絡熱詞”,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瞎果”?之前在某媒體的報道中,認為“瞎果”指的是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得到很好保護而腐爛變質,或是在未成熟之前就跌落的水果。
那么,果汁行業是否真的大量使用“瞎果”來榨汁呢?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果汁分會秘書長超軍文表示,“果汁行業普遍的一個做法就是使用非商品果,非商品果就是不在鮮銷市場上銷售的,表面略有瑕疵、果型不是太好,但最重要的一點其內在品質與商品果完全相同”。使用非商品果生產完全不同于爛果加工,一方面爛果加工是不被允許的,另一方面來說,爛果加工是沒有經濟效益的,只會影響產品的品質。
走訪的業內人士也表示,在食品行業里并沒有“瞎果”這樣的名詞,業內將用于榨汁的果品稱為工業用果,而用于零售的果品被稱為商品果。工業用果與商品果是有區別的,工業用果更多是用于食品業加工。但與“爛果”有本質的區別,爛果是沒有加工價值的。
飲料行業專家王瑋表示,“從成本角度而言,使用腐爛水果加工對匯源這樣量級的企業根本無法節省多少成本,從工藝流程上來說,用腐爛的水果也是非常得不償失的”。企業普遍通過人工揀選、加工、噴淋等流程阻止腐爛果品流進生產環節中。
據了解,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于果汁企業準入有著嚴格的標準,而且要符合很多條件。比如,要符合《濃縮果蔬汁(漿)加工行業準入條件》、《食品企業通用衛生規范》,《食品工業用濃縮果蔬汁(漿)衛生標準》以及《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等。
據超軍文介紹,中國的濃縮果汁行業比較特殊,國人一直以來沒有飲用習慣,起步就是出口導向型的,一直以來都在使用國際標準,這也是產業發展的一個特性。因為中國的濃縮果汁90%以上要出口,中國濃縮果汁出口已經十余年,尤其在濃縮蘋果汁領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
而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僅在2013年8月,中國共出口濃縮蘋果汁44033噸,金額達6343萬美元,平均單價1440.6美元/噸。其中向美國出口24944噸,金額3519萬美元。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濃縮果汁企業一直以來都是100%使用天然原料,完全零添加。因為添加一方面反而會增加成本,另一方面,一旦摻假后果非常嚴重,摻假企業將直接被出口國封殺,失去海外市場。目前國內國際對于濃縮果汁的監測相對成熟,一個批次果汁要經過幾十項的指標檢測,不斷與國際接軌。蘋果汁的主要進口國是美國,中國的產品不僅僅要經得起中國監管部門的檢測,還要經受住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檢測。
飲料行業專家王瑋認為,從邏輯上來分析,這次被推到風口浪尖的匯源,其設備在整個飲料行業、果汁行業都是公認最好的企業之一,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應該是比較穩定且有保障的。另外,從可口可樂曾打算收購匯源這個角度來看,無疑匯源的生產設備、生產工藝在國內外應該都具有相當高的水準,不然可口可樂為何要花巨資收購匯源而不直接自行建廠?
專家稱“瞎果”事件或將助推行業進步
作為國內知名果汁企業,涉事三家企業均為行業內佼佼者,而匯源果汁更是從水果制備濃縮汁(漿),到濃縮汁生產果汁,形成具備上下游產業鏈的業內龍頭。
事件發生后,匯源集團首先發聲,當日發表聲明做出澄清,表示不存在使用變質水果加工果汁的情況。
9月25日,匯源再次發公告表示,集團未曾使用變質腐爛的水果用于生產。其中,北京匯源集團平邑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的水果是蘋果,而直至秋天才是蘋果的豐收季節,因此該生產設施在本年度尚未開始生產濃縮果汁。安德利和海升也分別公告稱,未曾使用變質水果加工濃縮果汁。
數據顯示,在目前國內果汁飲料市場,匯源在100%濃度果汁和中高濃度果蔬汁中,市場份額分別占54.2%和44.1%,均位列第一,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優勢明顯。
根據匯源果汁此前公布的上半年業績,收益達到20.64億元,按年增加22%;毛利為6.36億元,漲幅達51.4%。
“目前來看,這個事件對市場并未造成影響。一些消費者出于對果汁行業的關心,期待國家權威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現在結果出來了,再次證明匯源的產品是經得起考驗的,反而提振了市場信心,更有利于促進全年業績的提升”,匯源集團黨委書記趙金林平靜地表示。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果汁分會秘書長超軍文表示,“通過這個事件,長遠來看,肯定對行業有所提升。企業通過這個事件會進一步加強原料的管控、成品質量的管控,注意生產管理環節”。
飲料行業專家王瑋也認同上述意見,他表示,此次事件的發生將助推凈化行業,企業會對產品質量的細節和把控更加用心,有利于整個行業的長久發展。
趙金林表示,作為企業來說,以后會更加透明、更加開放。這同時也需要企業自身更加自律,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經得起媒體、公眾的檢驗和監督。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次風波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文/中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