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5 00:50:3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謝振宇 發自綿陽
每經記者 謝振宇 發自綿陽
“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步形成了一個超過13萬家企業組成的科技型的中小企業群體,它們是當前金融創新需要重點突破的關鍵領域,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方向。”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副司長李聚合的這一席話,頗能代表昨日(10月14日)綿陽科博會“科技金融創新融合發展論壇”參會者的一些共識。
在昨日的論壇上,來自科技界、金融界的數百人齊聚一堂,共論如何實現科技和金融創新融合發展這一議題。
多位與會的政界、學界人士均表示,推出更多的金融產品來服務科技創新,是我國科技金融創新融合發展的未來方向,從而解決素來輕資產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多面的融資難。
針對互聯性金融等話題,知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未來互聯網金融或難以取代科技金融等傳統金融的地位,因為金融更講究面對面。
李聚合在題為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多組合融資之路”的主題報告中指出,目前,國內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3萬家。
當被問及針對涉及科技創新企業發債審批方面目前有哪些特殊措施時,李聚合表示,一是把中小企業作為服務和投入重點;二是創新服務品種,“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難題,科技型企業又是輕資產特點比較突出,因此,我們想與各方面一起,創造更多的創新(金融)品種,來支持科技型企業的發展。”
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胡世輝認為,加強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有利于充分釋放科技機制改革和金融改革的雙重紅利。
對于如何支持多為中小企業的軟件企業,工信部軟件服務業司司長陳偉建議,解決建立軟件企業核心資產的資產如何金融評估等難題之后,需要“開發更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與金融機構對接的服務和機制。
“中國金融資金的使用成本上升格局,恐怕將會長期存在。”主題演講甫一開始,李稻葵即以此前美國擬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等當前金融業問題,論證“國內、還是國外,資金成本都會提高”這一觀點。
金融業如何創新,尋找新的投資方向,以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在李稻葵看來,科技金融將是一大方向,科技金融將是金融體系創新的重中之重。
互聯網金融來勢洶洶,且多被認為是未來發展的一大方向。但對于互聯網金融是否將取代傳統金融的地位,李稻葵持否定態度。
“我不認為互聯網金融能取代科技金融。我倒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用武之地,主要是電商,以及互聯網上購物的消費者的金融需要。”李稻葵說。
在李稻葵看來,互聯網金融不能完全滿足企業和金融機構面對面交流的需要,未來互聯網金融不會取代現在傳統銀行金融服務,就像網上約會不能取代面對面相親一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