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12-11 11:30:11
“中國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個月在北京會見21世紀理事會成員時的表態(tài),簡潔清晰,斬釘截鐵。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劉麗娜)莎士比亞曾言,語言是有魔力的,一旦說出,就會縈繞在人周圍。
在中國的發(fā)展進程中,常常要突破一些“語言”的挑戰(zhàn)。
“中等收入陷阱”,一個由經濟學家創(chuàng)造的術語,從學術概念到政策概念,近些年來已經深入到世界經濟的決策語匯中,并常常與發(fā)展中國家掛上了鉤。
對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從人均GDP3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到1萬美元的高收入,是個極難逾越的“龍門”。世界銀行《東亞經濟發(fā)展報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基本涵義是指: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躋身為高收入國家。
1960年被世界銀行列為中等收入國家的101個經濟體中,到2008年只有13個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世界銀行前行長羅伯特·佐利克日前還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就此提出警告。
僅有約十分之一的成功概率!幸運會降臨到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頭上嗎?事實上,自2008年中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以來,國際上關于中國將落入“陷阱”的預言和懷疑聲就未曾斷絕。
“中國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個月在北京會見21世紀理事會成員時的表態(tài),簡潔清晰,斬釘截鐵。
自信從何而來?許多國際觀察家在見證中國幾十年經濟奇跡后依然對“中國為什么能?”百思不得其解。也有專家得出結論,“中國與眾不同”。
——自信來自于內生動力與增長實力。
有實力才有底氣。習近平說:“支撐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內生因素很充分。”
“內生因素”有哪些?宏觀上看,中國經濟發(fā)展最大的內生因素就是要實現新一輪現代化。隨著中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和農業(yè)現代化,這一過程必定會釋放出巨大需求,為經濟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養(yǎng)料”。
李克強總理在上個月會見美國知名華人團體“百人會”訪華團代表時說過,“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意味著,在今后這段長路中,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內生需要一直存在。
微觀而言,支撐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內生因素,就是提高內需和普通民眾收入。涓涓細流,終匯成海。中國人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同滾滾車輪,將推動中國經濟持續(xù)增長。
經濟學家提出“中等收入陷阱”一詞雖源于國際經驗,但國際經驗并不意味著歷史必然。國內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2000億美元,到2012年逾8萬億美元,使約6億人脫貧,中國可謂“出類拔萃”,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在一份報告中驚嘆。
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深化改革帶來持續(xù)的發(fā)展機遇。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短短幾個星期內,陸續(xù)出臺的幾項重大經濟政策便引來“圍觀”,從股市重啟IPO到最近的4G牌照發(fā)放,神州大地涌動的商機令世界興奮。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