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9 22:57:0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記者 劉明濤
翻開A股運行周期,熊市曾于2001年開啟,止于2005年,時間長達5年,在這期間,A股為成長付出了代價,此后一輪改革則誕生了史上最長牛市。
不過,改革的“滯留物”卻成為A股近年來的一塊“心病”,這便是大小非解禁減持。隨著IPO重啟,新股發行“抽血”,從2008年開始,A股進入新一輪漫長的熊市周期。到了2012年末,熊市進入第5個年頭,當年12月滬指的迅猛反彈,曾被看做熊市的終結,在沒有IPO的2013年里面,A股曾被寄予厚望,但一年下來,滬指竟然無動于衷,延續熊市。是什么原因導致熊市周期“變異”延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展開了調查。
做空打壓:股指期貨破“做多”思路
2010年,當股指期貨正式出現在投資者的面前時,A股單邊做多的模式就已經改變。截至2013年末,股指期貨運行已有3年半之久,但是不難發現,從2010年開始,A股每年的走勢都極其相似,在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要想股指有所表現已經不再可能,因為做空機制的引入,機構資金可以通過股指期貨對沖、套利,因此,股指期貨越發的成熟,會令沒有利好支撐的A股難以前行。
2013年以來,滬深300指數整體運行區間在2000點至2800點,2月份達到高點,6月份達到低點。而股指期貨同滬深300指數走勢密切相關,整體走勢未出現背離現象。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股市的持續低迷為股指期貨功能的發揮提供了機會,期貨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機構都已經參與到股指期貨市場。
不過,引起投資者對股指期貨重視的則是,2013年突發的“烏龍指”事件。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門自營業務在使用其獨立的套利系統時出現問題,導致滬指出現一分鐘暴漲5%。不過“烏龍指”事件發生后,光大證券子公司光大期貨在當日持有的股指期貨主力合約IF1309賣單量為10194手,比上一日激增7023手。
其實,上述事件僅是一次偶然事故,不過在如今的市場操作中,當市場環境不佳或是多空難斷的時候,不少機構都已經熟練掌握二級市場做多,期指做空對沖這樣的模式,因此,做空機制的引入乃至成熟,令A股難現持續上漲。
另類做多:融資客“勇往直前”
如果對游戲規則諳熟于心,那么在實踐中便會發揮到極致,對于一直有著做多慣性思維的A股普通投資者來說,融資交易在2013年達到一次炒作峰值。2013年初以來的“第一牛股”冠豪高新驚鴻一瞥過后,市場方才意識到融資做多這一杠桿的“魔力”。
由于沒有相關政策佐證這樣的融資買入是否構成股價操縱,因此在2013年,融資集中買入一只個股推動股價上漲便成為常有之事。
2013年兩融市場最受關注的是昌九生化的 “黑天鵝事件”。昌九生化主營化工業務,多年虧損,但由于傳言其將被贛州稀土借殼而沾上重組概念,股價持續飆升。11月4日隨著贛州稀土借殼威華股份的消息公告,昌九生化股價連續7個跌停,讓融資客夢斷。
值得注意的是,回看昌九生化融資融券數據,9月以來融資買入額一直持續增加,9月26日躍上1000萬元,10月9日踏上2000萬元,10月24日奔上3000萬元臺階。截至11月1日該股跌停前一天,其融資余額達到最高值3.54億元,而融券余額僅有4.93萬元。
昌九生化僅是融資豪賭重組股的個案,這種投機行為不僅讓融資客對個股失去理智判斷,也同時令他們損失慘重,這樣的“畸形”投資藏于A股,同樣不利于市場擺脫“熊影”。
做多獨舞:創業板單邊暴漲
此外,2013年的A股市場,創業板喚起了做多資金的熱情。在IPO暫停的一年里,創業板鮮有空頭警報,最終演繹出自己的神話,無視主板調整,全年飆漲70%左右。
2013年以來,創業板瘋狂上漲,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公募基金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2013年上半年,創業板市場有個明顯變化,即從無人問津到眾星捧月,引來了各類機構的關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末,公募基金重倉持有的142只創業板個股中,持股比例在20%以上的就達到了13只,此外,在碧水源、銀邦股份、恒泰艾普三只創業板個股上,公募基金持股占流通股的比例已經超過30%。
有市場人士指出,2013年上半年國家宏觀調控比較嚴,市場存量的資金并不是特別充裕,再加上創業板里面有一些個股是未來國家扶持的產業,公募資金重倉這些個股,也是基于這樣一種形勢做出的選擇。
到2013年下半年,創業板兩極分化越發嚴重,明星股中的龍頭依舊支撐著整個熱點板塊,如文化傳媒、手游以及互聯網概念。不過從三季度機構持股來看,不少基金已經開始減少對創業板公司股票的持有,創業板市場的高估值成為資金擔憂的問題。
另一組數據表明,2013年全年市場交投情況,滬市延續了2012年的低迷,日均成交沒有顯著變化。反觀創業板,日均成交相比2012年。出現井噴式增長,一躍突破百億,由于股指期貨的標的是滬深300指數,難以干擾創業板,這導致在主板缺乏機會時,資金選擇另起爐灶,在創業板開展做多,由于創業板的崛起同時轉移了場內資金,因此,主板交投就顯得相形見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