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9 01:29:15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以下簡稱“中國海油”)近日對旗下新能源業務孵化器——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新能源公司”)的發展主線進行了調整。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彭小東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彭小東 發自北京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以下簡稱“中國海油”)近日對旗下新能源業務孵化器——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新能源公司”)的發展主線進行了調整。
針對此前媒體報道的新能源公司的兩大發展主線之一——風電業務將逐步被剝離,1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新能源公司某內部人士處獲悉,“風電這塊基本不保留了”。
另一大業務主線——SNG(煤制氣)業務進一步發力,旗下內蒙古和山西的兩個煤制氣項目將晉升為由中國海油總公司直接領導的項目組,目前領導已由總公司直接任命。
從2004年初涉新能源到2006年成立新能源辦公室,再到2008年12月新能源公司正式掛牌,最后又剝離風電業務,整合新能源公司。中國海油發展新能源業務十年后,又重新向油氣主業回歸。
值得注意的是,自王宜林擔任中國海油董事長一職后,總公司提出了“二次跨越”發展綱要,將油氣主業擺在突出位置。新能源業務則“擇優”發展,即一改以往風電、煤制氣并駕齊驅的發展態勢,推進煤制氣業務,逐步剝離風電板塊。
風電業務將被賣掉/
中國海油總公司的新能源業務起步于2004年,并于2008年成立全資子公司新能源公司。
1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新能源公司所在的北京朝陽區酒仙橋國賓大廈,一位自稱總經理秘書的人士表示,關于新能源業務調整的內容不便接受采訪。
對于此前媒體報道的風電業務將被剝離一事,新能源公司某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風電這塊基本不保留了,干得很少了。”風電項目將被賣掉,新能源公司將保留很小的股份。
實際上,風電和煤制氣業務是該公司“新型能源鏈”建設的兩大主線。
早在新能源公司正式掛牌的前一年,中國海油就在渤海灣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海上風力發電站。隨后,新能源公司的戰略陣地又從海上延伸到陸地。2009年12月18日,內蒙古化德風電項目完成調試并網發電,這個占地1.8萬平方米、裝機容量49.5MW的項目,每年向蒙西電網輸送1.3億千瓦時綠色電能。
“那一年也是新能源公司的鼎盛時期,幾個項目同時開工,特別是在風電和生物質能領域都進行了新項目的開發。”《能源》雜志援引新能源公司內部人士的話說。
此后兩年,海南東方四更風電項目(48MW)、甘肅昌馬風電項目(201MW)、二連浩特風電場一期項目(49.5MW)相繼實現并網發電。
然而,到了2011年,風電項目發展的盛況戛然而止,中海油新能源產業發展主線出現細微變化。這一年,整個風電行業結束了早期高速度、高利潤的生長階段,跌入寒冬。
中國海油總公司對風電業務的描述也從之前的 “精細化管理作保證的‘大干快上’”,悄然轉變為“進一步進行優化重組,確保早日實現投資回報”。
數據顯示,新能源公司2011年虧損3.1億元;2012年,在爭取到財政補貼等多重努力的作用才實現了六年來的首次盈利993萬元。
在此情況下,中國海油對新能源公司進行整合,風電業務被剝離。“賣給其他風電公司了吧,(新能源公司)占一小部分股份。”上述內部人士稱。
在卓創資訊天然氣分析師王曉坤看來,當前國內普遍存在“棄風棄水”現象,新能源發電成本高,多數需要政府補貼才能更好進行,而且并網問題也始終困擾行業。
但新能源公司旗下的內蒙古風電板塊可謂公司2012年盈利的 “功臣”。數據顯示,內蒙古風電分公司2012年累計上網電量2.3億千瓦時,實現利潤2000萬元。
為何剝離“功臣”風電業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給中國海油宣傳部門發去采訪郵件,但截至發稿未能獲得回復。宣傳部門工作人員解釋稱,相應業務部門答復需要一定時間。
大宗產品電子交易平臺 “金銀島”分析師韓景媛認為,相對于前期投資來說,風電業務利潤還是較低,且后期不一定能保持這樣的投資回報率,因而選擇剝離。
煤制氣的“擇優發展”/
新能源公司內部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海油總公司在兩周前下發了一個文件,內容是將新能源公司旗下的內蒙古和山西這兩個煤制氣項目晉升為由總公司直接領導的項目組。
“他們不叫公司,叫項目組,是總公司直管的項目組。”上述內部人士稱,兩個項目組的領導由中國海油總公司的人擔任,新能源公司總經理鄭長波被任命為總公司新能源辦公室主任,其他事項進一步討論中。
據了解,中國海油在2006年8月將原先三級單位的新能源板塊從中海石油基地集團有限公司中剝離出來,成立獨立的新能源辦公室。
“(現在)你找誰也不好找,人心浮動。”該內部人士說,上述文件并未說新能源公司將要解散,在他看來,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整合”。
經過多年發展,新能源公司現已涉足風電、煤制氣、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多個領域。有媒體報道稱,中國海油從2006年下半年到2010年的新能源投資已逾百億元。
然而,從2011年開始,新能源業務有了收縮跡象,如今剝離風電,擇優發展煤制氣。
實際上,2009年,新能源公司就與大同市、大同煤礦集團公司就煤基清潔能源合作項目正式簽署合作協議,總投資約300億元。簽約儀式上,時任中國海油總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的傅成玉對外稱:“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勢要求中海油上岸發展清潔能源,山西謀求轉型發展,需要對煤清潔利用。在這個基礎上,雙方一拍即合。”
同時,在鄂爾多斯,新能源公司也繼續加大煤制氣業務的開發力度,計劃“十二五”期間在鄂爾多斯市投資建設年產能40億立方米的SNG(煤制天然氣)加工廠。
但2011年4月,發改委發布了《關于規范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規定在新的核準目錄出臺之前,禁止建設年產20億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氣項目。上述標準以上的大型煤炭加工轉化項目,須報經國家發改委核準。
“項目申請早已報送發改委,但沒有收到明確批復,不能從銀行融資,項目推進緩慢。”《能源》雜志援引中國海油能源研究院人士的話稱。
如今煤制氣項目的審批似乎比以前寬松了一些。“政策上不阻礙它了。”王曉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已有多家企業涉足。中國海油對“十二五”規劃也進行了修訂,要求重點推進煤制天然氣業務。
上述內部人士稱,從近期總公司下發給新能源公司的文件也可看出,兩個煤制氣項目組的地位上升了。此前該業務只是新能源公司的一部分,現在歸屬總公司直接領導。
從中國海油總公司網站披露的信息看,中國海油或許正借助煤制氣業務,在油氣管線爭奪上發力。2009年開始,其就確定把煤制天然氣作為發展煤基清潔能源的主要方向,重點建設煤制天然氣(SNG)“北線計劃”。
《能源》雜志稱,所謂 “北線計劃”,正是圍繞以上兩個煤制氣項目,一條貫穿黃河中上游直達環渤海地區、途經內蒙古自治區、山西、河北和天津四省市的天然氣長輸管線項目,正在等待相關部門審批。其認為,中國海油可以借此在油氣管線的爭奪中,可以再下一城。
“煤制氣是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的項目。”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林伯強說,煤制氣項目在煤價、水價、環境成本都低的情況下會有一定盈利空間。
主業回歸:做油氣公司/
中國海油對新能源業務調整,隱現出其逐漸回歸油氣主業的思路。
2004年,中國海油初涉新能源領域,并確定以風能發展特別是近海風能發展為重點。
“中國海油開發新能源不是作秀,而是踏踏實實做項目。”新能源公司總經理鄭長波在2009年內蒙古化德風電項目并網發電時表示,要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新能源產業打造成中國海油的支柱產業之一。
對比“三大巨頭”常規油氣之外的發展方向,可以看出,中國海油涉足多種新能源及非常規油氣領域,但新能源領域似乎并沒有給中國海油帶來太多的回報。2011年,新能源公司虧損達3.1億元。2011年,原中石油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王宜林接任中海油董事長一職。
履歷顯示,王宜林1982年畢業于華東石油學院 (中國石油大學前身)勘探系石油地質勘探專業,歷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總經理等職,一直在傳統油氣領域打拼。
王宜林接任后更加強調發展油氣主業。他撰文指出,要以勘探開發為龍頭謀劃產業發展,以做強做大油氣主營業務為綱,形成油氣并舉,“兩海 (國內海域、海外)”并重;擇優發展新能源時,要選擇和主業關聯度高、具備經濟性、規模性優勢的新能源業務。
“回歸主業是必須的。”林伯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清潔能源目前不賺錢可以不做,“今后還可以進來,因為門檻本身不高”。
有媒體報道稱,中國海油在收購加拿大油氣公司尼克森之前,它的石油儲量僅夠開采九年。直到2013年2月26日,中國海油完成對尼克森的交割工作,使其增加了30%的石油儲量,使其在回歸油氣公司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相關鏈接
2030年非常規油氣比重將達1/3三大油企加速布局
每經記者 彭小東 發自北京
昨日(1月8日),在國土資源部舉辦的新疆地區油氣資源評價新聞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司長彭齊鳴表示,頁巖氣、煤層氣、致密油等非常規油氣隨著開發技術的突破,預計到2030年占油氣總產量的1/3。
據了解,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開發正在加快,2013年煤層氣和頁巖氣分別超過30億立方米和2億立方米。
在此形勢下,三大油企也在加速這一領域的布局。
據了解,截至2010年12月3日,全國共有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河南省煤層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以下簡稱中聯煤)擁有煤層氣對外合作專營權。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控股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未獲得上述權限,但其通過收購中聯煤50%股權的方式,獲得約500億立方米探明儲量的煤層氣資源。此后,中海油又成為中聯煤控股股東,占70%股權。
由此,中海油借道進入煤層氣領域。2012年8月,通過全資子公司與中聯煤簽訂長達30年的合作勘探、開發、生產及銷售煤層氣及煤層氣產品的協議,中海油預計將總共投入勘探預算開支99.33億元。
不過2013年10月,中海油又稱,獲中聯煤通知,其無法履行其于合作協議下組成合同區的其中4塊煤層氣區塊之義務。因此,公司與中聯煤于10月10日訂立補充協議,相關區塊將會從合同區中剔除,而中聯煤層氣將全額賠償公司的相關損失,損失的金額將由雙方委任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確定。
盡管一波三折,中海油總裁李凡榮還是在上述勘探年會上說,要扎實做好煤層氣、頁巖氣、致密氣的勘探。
中國石油在非常規油氣方面的動作也頗多。2012年,新增煤層氣探明地質儲量就達788億立方米,新建產能13.5億立方米。煤層氣年商品氣量達到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42.9%。
作為中國最大的石油煉制商,中國石化在開發試驗后,也邁出實際步伐。2013年7月,中國石化首個煤層氣田5億方產能建設已全面展開。新華社報道稱,預計到2014年底,將建成5億方產能,2015年煤層氣產量將達到2億方。
同時,國務院2013年9月一紙通知,更釋放了政策利好。這份名為《關于進一步加快煤層氣 (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通過財政補貼、稅費優惠等形式支持煤層氣行業發展。
《意見》提出,提高財政補貼標準。綜合考慮抽采利用成本和市場銷售價格等因素,提高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利用中央財政補貼標準,進一步調動企業積極性。
《意見》還要求,結合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調整完善,研究制定煤層氣(煤礦瓦斯)發電的增值稅優惠政策;要完善煤層氣價格,落實煤層氣市場定價機制,支持煤層氣發電上網,完善煤層氣發電價格政策;加強煤層氣開發利用管理,加快技術創新,并嚴格績效考核等。
“不過《意見》并沒有確定補貼的實際數額等一系列相關問題。”金銀島分析師朱穎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煤層氣短期內還難以擺脫“服從煤炭開采”的現狀。
據了解,此前市場曾預期每立方有0.6元的補貼,而上述《意見》并未有所體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