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2-10 01:36:20
城鄉居民統一養老保險,即政府建立起統一的最低標準的國民基礎養老保險制度。以后每個中國人擁有伴隨終身的社保賬號,賬戶中托底的就是統一養老金,走到哪里都可以使用。
每經編輯 葉檀
每經評論員 葉檀
2月7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合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中國的城鄉區別,從基礎制度層面破冰。城鄉樊籬的基礎經濟制度被打破,發生在8年之內。取消農業稅是第一步,建立城鄉統一的養老制度是第二步。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意味著中國政府的稅收來源主要不再是農業與農民,中國經濟從農村走向市場;建立城鄉統一養老制度,意味著城鄉分隔體制、勞動力流動的樊籬逐漸被打破。
基礎制度改革總會受到指責。有人認為,目前統一的是最低層級的養老保障,只能勉強為年過60歲的老人提供基本保障;也有人認為,中國養老制度分成并不公平,分成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城鎮企業職工、城鎮居民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五大層級,本次合并的是保障程度最低的后兩者,沒有解決養老體制的不公平。不僅如此,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與四線城市養老保障差異極大,即使統一了城鄉居民養老制度,也無法保證戶籍自由流動。
指責城鄉統一居民養老保險的理由不充分。而指責明顯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制度改革,更是邏輯混亂。恰恰相反,只有基礎制度改革,才能打破原有的不公,先有雞才有蛋。
城鄉居民統一養老保險,即政府建立起統一的最低標準的國民基礎養老保險制度。以后每個中國人擁有伴隨終身的社保賬號,賬戶中托底的就是統一養老金,走到哪里都可以使用。這是建立公平的國民體制的扎實努力。想靠基礎養老金過上富裕的退休生活,是個遙不可及的構想,連西方發達國家都做不到,何況中國?
改革沿襲先易后難的做法,城鄉居民養老制度統一,而后是企業單位職工與城鄉居民養老制度,最難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改革等會放在最后,等到這一批老人退休老去,現在事業單位員工95%為聘用制,事業單位養老改革水到渠成,這是一貫的以時間換空間的做法,以減少改革過程中既得利益的阻力。
建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就是為了建立最高層級的“中央”保險制度,如果各個省份依然畫地為牢禁止他省勞動力進入,就失去了建立統一保險制度的根本意義。
困難之處在于各個省份人均收入有差距,城鄉統一養老保險水準各不相同,導致“中央”保險制度崎嶇不平,勞動力仍然難以流動。
根據人社部的數據,2012年末,全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837億人,全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1829億元,比上年增長64.8%。其中個人繳費594億元,比上年增長41.0%,除去個人繳費之外的財政補貼1235億元,基金累計結存2302億元。另據人社部最新數據,2013年1月到11月,全國城鄉居民為4.9454億人,基金收入1823.2億元。
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比,富裕地區高出一大截。2011年北京基礎養老金標準就達到每人每月280元,自2011年起,還建立了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福利養老金的正常調整機制。成都等地的城鄉基礎養老平均水準也高于全國兩到三倍。
我們要看到,要讓國人成為自由流動的“統一國民”,基礎養老賬戶必須收歸中央政府實現全國一盤棋,避免碎片化管理導致國內一個個行政區成為一個個畫地為牢的個體。此次改革做到的是各個城市的城鄉一體化,如成都、北京、上海內部實現城鄉國民待遇,而離全國統一的待遇、勞動力自由流動,還有一定的距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