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03-27 09:03:56
一、上海國企改革將成為熱點
隨著中國石化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股銷售業務,珠海市國資委將格力集團少于半數的股權引進戰略投資者,表明國企改革將加快步伐。長遠來說改革提升國企的投資價值,國企改革將是證券市場的一條長線主題,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市場將會轉向關注地方國企改革重組,上海國企以其獨一無二的體量與資產將成為這一波浪潮中的熱點。
去年年底舉行的上海市國資改革會議正式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即“上海國企改革20條”),總結起來建議關注以下幾點:
·主要目標是經過3-5年的扎實推進,完善國資管理體制機制,優化國資布局結構。
·形成適應現代城市發展要求的國資布局,將國資委系統80%以上的國資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
·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企業集團。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形成2-3家符合國際規則、有效運營的資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國經營,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跨國集團;8-10家全國布局、海外發展、整體實力領先的企業集團;一批技術領先、品牌知名、引領產業升級的專精特新企業。
·利用國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企業整體上市、核心業務資產上市或引進戰略投資者,成為公眾公司;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機制市場化。
·優化完善國資流動平臺運營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功能,推動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開放性市場化重組整合,實現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良性循環。
·調整不符合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發展要求的產業和行業。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有一定基礎和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百分之三十。推進市場化導向的選人用人和管理機制;完善注重長效的激勵約束分配機制;鼓勵企業立足本土融入全球競爭;建立鼓勵改革創新的容錯機制。
同中央企業及其他地方一致的是,此輪上海國企改革也明確了功能定位并實施分類管理。突出企業市場屬性,兼顧產業特征,逐步實現差異化管理。同時上海國企的改革注重規范設置法人治理結構,一個比較著名的國有企業管理模式就是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
二、淡馬錫模式的借鑒
“淡馬錫模式”即指新加坡淡馬錫公司的經營方式。作為新加坡政府全資控股的巨型投資公司,淡馬錫在自1974年成立至今的近四十年里不但始終控制該國包括金融、港口等產業在內的經濟命脈,更為股東取得了近20%的高投資回報率,因而在世界范圍內被公認為國有企業經營的成功典范。
由于新加坡與我國在政治體制、管理水平以及經濟體量上存在的諸多差異,怎樣學習淡馬錫仍然存在探討空間。目前就學界提出的觀點來看,國企改革學淡馬錫之路應該是從建立國有資本運作平臺與新型董事會建設等方面展開。
淡馬錫模式最直觀的特點即為“政府——資本平臺——國有企業”的三層架構,而中國目前的國企持股模式主要是以國資委為出資人,通過母公司間接對上市公司進行持有。國資委通過母公司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做法一方面被詬病為管理鏈條過長、有失效率,另一方面也與“政企分離”原則相背。通過建立專門運作國有資本的平臺公司可以在平臺公司層面決定應當將資源配置到哪些行業、抽離出哪些行業,從而保證政府不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日常經營,使其在市場化運作中提高競爭力與服務水平。以上海國資委為代表的地方國資系統在此前開展過國資管理平臺建設,成立了國盛集團等資產公司。下一步將要做的是讓這些資本平臺“政企分家”,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專業“投資人”。
為國企建立新型的董事會也是學習淡馬錫模式中的一項主要內容,淡馬錫的董事會構成充分體現了其國家擁有、市場運作的特性。特別是外部董事中由來自國際范圍內的企業界人士擔任獨立董事的做法,是對董事會在企業管理中決策專業性的保證。中國國企內部的董事會長久以來均被視為一個內部人團體,在實質上削弱了董事會作為企業核心機構的職權和作用。因此,效仿淡馬錫使董事會成員更趨多元化,在國企董事會中吸納具有“外部人”特質的董事成員,賦予其所應具備的職能,成為解決內部人控制問題的一項重要手段。
三、上海國企改革概念的選股思路
目前A股市場上有72家與上海國資相關的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總資產達到13602億元,資產超過千億的有六個行業,分別為汽車(4319億)、地產(1542億)、建筑(1540億)、電力設備(1280億)、交通運輸(1256億)和商貿零售(1079億)。上汽集團(600104)、上海電氣和上港集團(600018)是規模最大的三家上海國企上市公司。
在國資委集團層面,上海國有資產總量將近10萬億,國資委屬下擁有52家集團,這些集團單位的資產集中在汽車、電氣設備、港務交運、地產、商業零售、醫藥、基礎建設等方面。2012年上海國資證券化率已達到35.24%,去年上海國資委繼續推動屬下的企業集團將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2012年上海國資系統實現營業收入16146.29億元,同比增長10.8%;利潤總額949.88億元,同口徑增長3.4%,預計去年實現全年銷售收入增長7%以上。
對于如何挑選那些受益于上海國企改革的公司,建議依循這樣的一些選股思路:
·隱性資產巨大的國企,例如占據市中心黃金地段的百貨零售、在市區擁有工業廠房且可轉商業用途的企業。
·民企ROE很高,但國企ROE很低的行業,預計將成為潛在的被民企所收購的對象,這些行業包括地產、輕工、紡織、石化和鋼鐵。
·符合上海產業發展方向,重組合并或資產注入機會較大的集團下屬上市公司(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目標分別為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上海國資委明確表明資源將會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領域)。
·積極引入民營資本和戰略投資者,與民企交叉持股、實現混合所有制的公司,國有資本部分甚至完全退出的競爭性商業類。
·發生結構性變化而致利潤提升的公司,例如產業轉型、商業模式革新、技術創新、土地升值等。
·建立新型董事會制度、股權激勵機制、職業經理人體制的企業。
根據以上的選股思路,我們挑選了四家上市公司,包括益民集團(600824)(600824)、徐家匯(002561)(002561)、友誼股份(600827)(600827)、新黃浦(600638)(60063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