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04-21 09:00:45
每經編輯 陳小雨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農村金融問題走向的市場關注度日益升溫。
昨天(4月20日)上午,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報告在京發布,報告稱,農村正規信貸需求十分旺盛,有借貸需求的家庭比例達到19.6%。其中,低收入農業家庭有農業生產信貸需求的比例達到52%。農村家庭的正規信貸可得性約為27.6%,低于40.5%的全國平均水平。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也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農村資金外流問題突出,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還不能完全適應廣大農民不斷增長的服務需求,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目前,農村金融存在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單一等問題,而且農民貸款較難。
農村正規信貸可得性不足三成
上周三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要求,所有涉農金融機構都要努力往下“沉”,做到不脫農、多惠農。另外,要加大涉農資金投放。對符合要求的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適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目前農村金融是整個社會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其主要表現就在于資金不愿下鄉,貸款門檻高以及缺少抵押物等,這些問題在上述調查報告中都有體現。針對前述農村正規信貸可得性不足三成的問題,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能獲得銀行貸款的72.4%的農村家庭中,有62.7%的農村家庭雖然需要資金但是沒有到銀行申請,只有9.8%的家庭向銀行提出申請貸款但是被銀行拒絕。
報告指出,2013年全國有34.7%的家庭參與了民間借貸,農村民間借貸參與率高達43.8%,顯示出中國農村家庭民間借貸活動非常旺盛。從民間借貸的來源來看,有32.0%的家庭從兄弟姐妹處借入了資金;而在農村,兄弟姐妹更是民間借貸的主要來源,這個比例達到了36.1%。
同時,有30.4%的農村家庭從其他親屬渠道獲得了借貸,只有0.7%的農村家庭會去民間金融組織借款。“這說明在人情味濃厚的中國,人們仍然傾向于從親屬獲得貸款,尤其是農村家庭。”甘犁說道。報告還稱,有債務的家庭中已有10.5%出現資不抵債,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4個百分點。這也就意味著1000戶有債務的農村家庭中就有105戶家庭,其家庭債務已經超過了家庭資產總值。
甘犁解釋說,之所以農民更多資金需求轉向民間借貸,最主要原因是源自農民對金融的自了解和主觀認知,認為自己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農村金融的利率也呈現嚴重分割,超過30%的高利率、零利率與7%左右的低利率并行存在,說明市場發達程度低。”但這一現象亟待改觀,中國農行副行長李振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國正在加快新興農業金融體系建設,培育一大批家庭農場等新興主體,這與以分散小家庭經營相比其生產方式和金融需求有重大區別,金融機構如何創新產品服務新主體需求現在成為重大的課題。
土地抵押貸款難題成關鍵
根據報告,農村土地抵押貸款難是農村金融的一個掣肘,但也是不可否認的未來主要著力點。甘犁介紹說,2013年,農村戶籍家庭中擁有土地的家庭占比為66.7%,與2011年數據相比,擁有土地的家庭減少了8個百分點,而戶均土地面積增加了0.8畝,土地出現集中趨勢。
數據同時顯示,與2011年相比,2013年土地閑置家庭占比與土地閑置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比重都分別上升了1.5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農業土地的閑置率與閑置面積都在增加。
甘犁表示,在土地流轉程度不活躍的情況下,土地閑置率接近20%,而在土地流轉非常活躍的情況下,土地閑置率僅為13.5%,由此可見,土地流轉對于提高農業畝產值,降低土地閑置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還提到,農村土地的抵押能夠顯著提升正規信貸可得性,以工商業經營貸款為例,若土地能夠抵押,則抵押后估計獲得貸款的概率將比目前獲得的貸款概率提升18.3%。
“如何落實農村土地抵押擔保的問題,農村土地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并可以抵質押擔保,有效緩解農村貸款難的難題是農村金融非常值得關注的方面。”李振江說道。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副主任李宏彬在討論中分享了一則調研案例,“種糧大戶流轉一萬畝土地種植小麥,收獲前被要求先繳納地租,但糧食未收獲,高達600萬的地租種糧大戶無法承擔。”他說,土地流轉雙方的要求都正當合理,如果這種情況有農村金融出現,提供短時間的金融周轉服務,市場無疑是巨大的,但目前顯然還存在一些阻礙。央行一位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農村金融缺少抵押品和擔保物,跟作為農民最大資產的土地流轉不充分,作為抵押物的價值不能被充分挖掘有直接關系。央行也在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允許承包土地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