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4-05-06 08:52:19
市價與成本價差距懸殊
真實規模為萬億元量級
上述的資產凈值雖然貌似已經“很強大”,但實際上僅僅是公允價值(也就是市價)的冰山一角。
按照目前上市銀行普遍的成本法會計準則,“購置或新建的固定資產按取得時的成本進行初始計量,固定資產折舊按其入賬價值減去預計凈殘值后在預計使用壽命內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
簡單來說,就是原有的涉房固定資產在賬面上必須逐年減值,盡管其公允價值已經大幅增加。
以中國銀行為例,截至去年年底,該行固定資產中的單純房屋建筑物已經累計折舊240億元,目前賬面凈值接近618億元,也就是說資產原值超過了850億元,目前折舊率約為28%。按照中國銀行年報中標注的“房屋和建筑物預計使用年限為15-50年,預計凈殘值率為3%,年折舊率為1.9%-6.5%估算,原始資產對應的折舊年限應在5-10年之間。而近五年乃至近十年,恰恰是中國房地產價格高歌猛進的階段,雖然各地房價上漲幅度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倍增甚至增數倍都是很常見的現象。而且,上市銀行中除了農業銀行,多數銀行十年來的機構網點布局主要在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城市以及城市的核心地段,這些城市和地段房價的漲幅更是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一位從事地產中介超過十年的段姓工作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以上市銀行總部密集駐扎的金融街(000402)區域為例,十年前的房價約為1.4萬元/平米,而如今的價格已經飆升至7萬元-8萬元/平米,而且這一價格也僅僅是有價無市,輕易也不會有哪家機構舍得把金融街的房產出售,因為該區域房產極具稀缺性,出售后就很難在同一區域購回了。
以相對建成較晚的金融街B7大廈(即現北京銀行(601169)和中國人壽(601628)大樓)為例,如果按照地產中介介紹的B7大廈成本(2005年價格在1600元/平方米左右)與目前的市價大致計算,B7大廈合計建筑面積約22萬平方米,每平米上漲約6萬元,整體增值約130億元。即使考慮到近期樓市價格似乎有所波動,該項目整體增值也肯定超過100億元了。
而位于該大廈附近的建設銀行、中信銀行、交通銀行等銀行的大廈建成時間都遠遠早于B7大廈(其建設時間多是在1993年-2005年間),成本更要低得多。
一些一線城市地鐵沿線區域的商鋪的價格飆升的更快。北京市大興區黃村區域的一位地產中介則表示,三年前其所在區域商業地產的售價不足2萬元/平米,地鐵開通后,現在已經漲至近4萬元/平米。
上述段姓工作人員同時提醒本報記者,商業銀行的一些老舊網點還有根據城市規劃拆遷的可能,而拆遷時的補償也將是頗為可觀的。
由于各家銀行房產的年限、區域復雜,通過現有報表披露出來的情況來測算現在準確的市價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考慮到經過折價30%后目前的賬面凈值還逼近5000億元,購買成本應該是7000億元左右,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計,這部分資產的市價也將達到1.4萬億元,較目前的凈值“富余”近1萬億元;如果估價再大膽一點,則賬外隱藏的資產價值可能達到數萬億元。
“其實,開始買樓的時候也有些猶豫,不過考慮到銀行需要與自身品牌相稱的辦公場所,且金融街的好位置也有限,就拍板買下該商業房產”,某銀行前行長曾對記者談及“購房心得”,“當時確實沒想到,才幾年時間房價已經翻了數倍,不過由于房子是自用,并未覺得地產升值對銀行產生實質性影響”。
記者注意到,在16家上市銀行中,絕大多數銀行都是以成本作為初始價值,并按照每年折舊3%-5%的速度進行減值,比較激進的會計手法對于部分資產的年折舊率接近20%。而四大行的地產資產的入賬方法有些與眾不同,因為其上市之前經歷了大規模的財務重組和注資,因此,其部分固定資產是按照重組時的評估值入賬。
不過,四大行中除農行外重組已經歷數年,即使是當年的評估值也遠非目前的市價,且由于其基數巨大,其增值部分也將十分驚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